兒童五硬
五硬是指小兒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兒常見的疾患之一。本病在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好發于早產、體弱兒,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兒,常危及小兒之生命。本病證多見于西醫的新生兒硬腫癥。
兒童五硬診斷要點
常發生在寒冷季節,嬰兒出生后1周左右,多見于早產兒及體弱兒,有明顯受凍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兒局部皮膚和皮下脂肪僵硬發涼,伴有水腫,不能用手捏起。體溫不升,反應低下,不吃、不哭,氣息微弱。嚴重者面頰、胸腹或全身肌膚僵硬、關節強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敗血癥。
本病水腫多局限在患處,一般不波及眼瞼、陰囊、手足心等處,可與新生兒水腫癥區別。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營養不良癥或新生兒溶血癥等引起水腫,但癥狀出現較早,多在生后數小時或1—2日內發生,水腫波及范圍較大,手、足、背、眼瞼、頭皮、陰囊等處均可發生,且伴有相應疾病的特有癥狀和體征,故能與本病相鑒別。
實驗室檢查:多數呈低血糖,紅細胞壓積升高。
兒童五硬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氣血未充,元陽不振,護理不當,保溫較差,復感寒邪而致。陽氣不得溫煦肌膚四末,則身冷肢厥、體溫不升;陽虛則陰盛,氣化不利;水濕停滯則見皮膚蒼白腫亮;寒凝氣滯,氣血瘀阻則肌膚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之輕重。一般而言;體溫越低,皮膚硬腫范圍越大,則病情越重;若見胸腹硬腫,呼吸困難,脈律不整,或口鼻出血者,尤為險證,相反,體溫不甚低,皮膚硬腫僅見于小腿或大腿者,則病情較輕。
本病治療的總原則:以益氣溫陽,活血通絡為主。
兒童五硬辨證論治
陽氣虛衰
【證見】 體溫不升,面色灰暗,僵臥少動,昏昏多睡,氣息微弱,肌膚發冷發硬,蒼白腫亮,按之凹陷,硬腫范圍較廣,唇舌俱淡。
【治法】 益氣溫陽。
【方藥】
1.主方參附湯(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人參3克(另煎),熟附子3克(久煎),黃芪6克,茯苓6克,桂枝3克,干姜3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水腫甚者,加大腹皮6克、木通3克。氣息微弱,脈律不整者,加麥冬6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藥
(1)四逆湯,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2)生脈飲,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3)參茸片,口服,每次l~2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味真武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熟附子、茯苓、白術各4克,肉桂3克,白芍2克,生姜1片。濃煎,分多次服,每日l劑。
寒凝血澀
【證見】 全身欠溫,四肢發涼,硬腫范圍較少,多見于面頰、臀、小腿等處,皮膚色暗發紫,或紅腫如凍傷,面色晦暗,唇舌暗紅。
【治法】 溫經通絡。
【方藥】
1.主方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當歸6克,赤芍6克,細辛1.5克,桂枝3克,木通3克,桃仁3克,紅花3克,人參3克(另煎),川芎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水腫者,加茯苓6克。嘔吐者,加法半夏6克、陳皮3克。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2)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4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3.單方驗方
(1)溫陽益氣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10克,紅參、鹿角片、羌活、桂枝、當歸、炙甘草各5克,麻黃3克,細辛2克。濃煎,分多次服,每日1劑。
(2)新生兒硬腫癥方(田風鳴驗方)
處方:紅花、丹參、川芎、赤芍、威靈仙、荊芥、防風、茯苓、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克,甘草3克。濃煎分服,每日1劑。
兒童五硬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復溫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熱水袋等置于包被內溫暖,或由人貼肉抱兒于懷,臥于棉被中,使患兒體溫逐漸上升。有條件者可用暖箱,自26℃開始,每小時上升1CC為宜,4—6小時逐漸升至30~32~C,不宜升溫過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
(2)取韭菜150克,切成約3厘米長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適量白酒,候溫,用紗布蘸汁擦硬腫處,每日2次。
(3)取當歸、川芎、紅花、赤芍、透骨草各15克,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7.5克,丁香9克,肉桂6克,共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士林900克,拌勻,涂于紗布上,再用熱水袋加溫后敷于患部,每日換藥1次。
2.針灸療法 溫灸關元、氣海、足三里,或艾條配生姜片溫灸患部。
兒童五硬診斷要點
兒童五硬辨證分析
兒童五硬辨證論治
陽氣虛衰
【證見】 體溫不升,面色灰暗,僵臥少動,昏昏多睡,氣息微弱,肌膚發冷發硬,蒼白腫亮,按之凹陷,硬腫范圍較廣,唇舌俱淡。
【治法】 益氣溫陽。
【方藥】
1.主方參附湯(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人參3克(另煎),熟附子3克(久煎),黃芪6克,茯苓6克,桂枝3克,干姜3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水腫甚者,加大腹皮6克、木通3克。氣息微弱,脈律不整者,加麥冬6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藥
(1)四逆湯,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2)生脈飲,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3)參茸片,口服,每次l~2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味真武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熟附子、茯苓、白術各4克,肉桂3克,白芍2克,生姜1片。濃煎,分多次服,每日l劑。
寒凝血澀
【證見】 全身欠溫,四肢發涼,硬腫范圍較少,多見于面頰、臀、小腿等處,皮膚色暗發紫,或紅腫如凍傷,面色晦暗,唇舌暗紅。
【治法】 溫經通絡。
【方藥】
1.主方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當歸6克,赤芍6克,細辛1.5克,桂枝3克,木通3克,桃仁3克,紅花3克,人參3克(另煎),川芎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水腫者,加茯苓6克。嘔吐者,加法半夏6克、陳皮3克。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2)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4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3.單方驗方
(1)溫陽益氣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10克,紅參、鹿角片、羌活、桂枝、當歸、炙甘草各5克,麻黃3克,細辛2克。濃煎,分多次服,每日1劑。
(2)新生兒硬腫癥方(田風鳴驗方)
處方:紅花、丹參、川芎、赤芍、威靈仙、荊芥、防風、茯苓、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克,甘草3克。濃煎分服,每日1劑。
兒童五硬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復溫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熱水袋等置于包被內溫暖,或由人貼肉抱兒于懷,臥于棉被中,使患兒體溫逐漸上升。有條件者可用暖箱,自26℃開始,每小時上升1CC為宜,4—6小時逐漸升至30~32~C,不宜升溫過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
(2)取韭菜150克,切成約3厘米長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適量白酒,候溫,用紗布蘸汁擦硬腫處,每日2次。
(3)取當歸、川芎、紅花、赤芍、透骨草各15克,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7.5克,丁香9克,肉桂6克,共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士林900克,拌勻,涂于紗布上,再用熱水袋加溫后敷于患部,每日換藥1次。
2.針灸療法 溫灸關元、氣海、足三里,或艾條配生姜片溫灸患部。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