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
網絡資源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5-10-3 10:58:15

白喉又稱白纏喉,是感染時行疫癘之氣而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2—6歲的小兒,以秋冬兩季為多見。臨床以咽、喉、鼻等粘膜上形成白色假膜,伴有犬吠樣咳嗽、喘鳴和全身毒血癥狀為特點。西醫亦稱之為白喉。
兒童白喉診斷要點
流行季節發病,或有接觸史。發熱38~39~C之間,輕度咽痛,神萎,面色蒼白,脈細數,中毒癥狀較明顯。咽白喉,扁桃體中度充血,有灰白色假膜,邊緣清楚,牢固附著,強行剝離時可見出血,假膜可擴展到咽峽部和懸雍垂。喉白喉,咳聲如犬吠,聲嘶啞,吸氣困難,甚則窒息、昏迷。鼻白喉,全身癥狀輕,鼻塞,有粘液性、血性分泌物。
白喉初起時應與下述疾病相辨別:①乳蛾:起病較急,發熱惡寒亦伴咽痛,喉核明顯紅腫,可見白點或黃白色分泌物,易于拭去而不出血。②丹痧:重癥者在喉核及附近,可有膜狀滲出物,但不像白喉假膜之不易拭去,其初起亦高熱及咽痛,但伴有猩紅色皮疹及楊梅樣舌。③鵝口瘡:口腔粘膜各處有奶塊狀白膜附著,嚴重者咽部亦可呈現苔膜,但易于剝脫,多見于體弱的乳兒或長期應用抗菌藥物者。
實驗室檢查:可作假膜直接涂片,查找白喉桿菌或細菌培養。有條件者,可作錫克試驗及熒光免疫測定抗體的存在,有助于診斷及治療。
兒童白喉辨證分析
本病的發生有內外二大成因,內因是素體陰虛,肺胃常有蘊熱,外因是秋冬氣候干燥,疫癘邪毒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二徑,邪熱上熏咽候,腐蝕喉膜,則咽喉腫痛,白膜布生。初期邪毒在表,故有發熱惡寒。白喉疫癘邪毒為燥火之邪,燥則傷肺,引起陰虛;邪毒熾盛,正氣不支,則變生多種危象。
本病的辨證應辨別證之輕重。輕者,白膜范圍不大,僅局限于咽部,色白,雖咽喉腫痛,咳聲如犬吠,但呼吸仍暢順,四肢溫暖。重者,白膜范圍大,迅速蔓延至喉關內外,甚則侵至懸雍垂及上腭部,膜之色由白色轉為灰白色或灰黃色,顏色愈深則病情愈重。若患兒出現呼吸困難,顏面發青或精神萎靡,面色灰白,頭面汗出,四肢不溫,脈律不整或數疾者,均為重證危證。
本病治療的總原則:一般均采用養陰清肺,兼以辛涼宣肅為主要治則。
兒童白喉辨證論治
風熱疫毒
【證見】 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全身不適,咽部紅腫,附有假膜,不易拭去。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 辛涼透達,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桑葉10克,野菊10克,土牛膝lO克,玄參10克,桔梗8克,山豆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高熱者,加板藍根15克、生石膏30克。咽腫痛甚者,加浙貝母10克、赤芍10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羚羊清肺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銀花白喉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忍冬藤、一點紅各15克,土牛膝、山大顏各30克。水煎濃縮為30毫升,1次服下,每日2~3劑。
陰虛燥熱
【證見】 咽部紅腫,喉間干燥,喉部有假膜,色灰白或灰黃,甚則侵及懸雍垂和上腭部,口氣臭穢,發熱口渴,咳聲嘶啞或如犬吠。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 養陰清肺,泄熱解毒。
【方藥】
1.主方養陰清肺湯(鄭海澗《重樓玉鑰》)加減
處方: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玄參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川貝母6克,板藍根15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音啞者,加木蝴蝶3克、蟬蛻10克。咽部假膜多者,加馬勃10克、射干10克。
2.中成藥
(1)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1-2歲每次5毫升,3—6歲每次6—8毫升,7一10歲每次lO毫升,每日3次。
(2)清喉咽合劑,含服,第一次10~15毫升,以后每次5—10毫升,每日4次。
(3)玄麥甘桔沖劑,口服,每次10克,每日3—4次,開水沖服或含服。
3.單方驗方抗白喉合劑(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連翹、黃芩各18克,鮮生地黃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水煎至60毫升,為1日量,分4次服。
疫毒攻喉
【證見】 壯熱面赤,咽痛明顯,假膜延至咽喉深部,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呼吸困難,喉間痰鳴,面色蒼白,口唇發紺,煩躁不安。舌質紅或紫黯,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 瀉火解毒,滌痰通閉。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梔子10克,土牛膝15克,竹瀝10毫升(沖),礞石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l-2劑。
喉間痰鳴者,加貝母10克、大青葉15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后下)、玄明粉10克(沖)。
2.中成藥
(1)三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2)牛黃清胃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六神丸,口服,1—3歲每次1—3粒,4—8歲每次5—6粒,9-12歲每次8粒,每日3次。
(4)新癀片,口服,每次l-2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雄黃丸(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處方:雄黃30克,郁金30克,巴豆14粒(去皮、油)。以上三味共研細末,蜜糊為丸,如綠豆大。6個月~1歲每次服0.2克,1—3歲每次0.5克,4~7歲每次1克,8~14歲每次1.5克;每日服l~2次。
疫毒攻心
【證見】 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頭面汗出,心煩不眠,脈數無力或結代,甚則四肢不溫,呼吸淺促,脈微欲絕。
【治法】 益氣養心,溫振心陽。
【方藥】
1.主方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參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2劑。
脈息不整者,加西洋參5克(另燉)。脈沉細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四肢不溫,汗出不止者,加高麗參3~5克(另燉),黃芪15克,龍骨、牡蠣各15克(先煎)。
2.中成藥
(1)生脈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2)四逆湯,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人參精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寧心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人參9克,麥冬9克,生地黃15克,酸棗仁9克,桂枝6克,瓜蔞皮9克,夜交藤20克,丹參15克,炙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劑。小兒量酌減。
兒童白喉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巴豆(去殼研成細末)與朱砂各0.5克,置于普通膏藥中心,貼于患兒兩眉之間,經8小時后除去,只貼1次。膏藥去除后局部皮膚發出紅斑,繼之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涂以10%龍膽紫,日后自愈。
(2)蝸牛1個,冰片90毫克。將蝸牛去殼燒存性,加冰片共研細末,吹喉。適用于喉白喉。
(3)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用0.2克。適用于喉白喉。
(4)大蒜數個,搗爛用油紗布兩層包裹,壓成餅狀,選敷于印堂、合谷、陽溪、徑渠、曲池、人迎等穴。每次只選1—2穴,并刺雙少商穴出血,1日1次,連用數日。
2.針灸療法 取少商、尺澤、合谷三天,用瀉法。咽喉腫閉甚者,加大椎、魚際、太沖。
3.飲食療法
紅莧菜根湯:紅莧菜根20—30克,水煎服,每日l劑,連服數劑。
馬齒莧飲:馬齒莧30—60克,白糖適量,水煎服,每日l劑,連服5-6劑。
蒜頭飲:獨頭蒜1個,搗爛蒜頭,加紅糖適量調味,溫開水沖服。每日1劑,連服4-5劑。
紅蘿卜湯:紅蘿卜適量,煎水代茶飲服,每日1劑,連服數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