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疝
某 七疝治法,最詳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氣疏泄而病緩矣,按法調理不愈,七味導引納腎,益氣升舉脾陽,而墜氣仍然,艾灸蒸臍,原得小安,內經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同為奇經主之,故疏泄諸方,能治氣實,參術升補,僅治中虛下陷,與元海奇經中病無補,壯歲至老,病根不輟,下焦日衰,可知升陽一法,體癥頗合,衰年僅可撐持,勿使病加可矣。督任陽虛
生鹿茸三錢 鹿角霜一錢 當歸二錢 生菟絲子五錢 沙蒺藜一錢 川桂枝尖五分
饑時服。
朱二一 勞傷,溫里已效,臍旁動氣,少腹結疝,睪丸偏墜,皆陽氣不自復,濁陰聚絡,不宜急于育子。濁陰凝聚肝絡
當歸 舶茴香 淡蓯蓉 枸杞子 安息香 茯苓
孫 疝墜于右,筋縮連小腹痛,此寒主收引,議進溫通厥陰之絡。
川楝子二兩 穿山甲二兩炙 炮黑川烏五錢去皮 炒黑小茴香一兩 橘核二兩炒 乳香五錢
用老韭白根汁泛丸,饑時服二錢五分。
明 臍下少腹,形象橫梗,發必痛繞脅腰,以及陰囊,此乃厥陰肝氣不宣,議以苦辛加左金,佐通經脈之凝澀。
川連 吳萸 穿山甲 青木香 金鈴子 延胡
青橘葉湯丸。
郁十七 肝病,絡虛氣聚,少腹滯脹,前用河間金鈴子散,加牡蠣橘葉,合咸苦辛勝法,小效加食,述饑則脅腹鳴盛,而濁氣下泄頗安,乃絡虛不足中之有余,形質瘦怯,不可純攻。
桃仁 當歸梢 炒小茴 橘核 郁李仁 南山楂 蔥白汁丸
謝五七 七疝皆肝,少腹堅聚有形,是閉塞不通之象,百日久恙,血絡必傷,古人治疝,必用辛香,助燥氣勝之品,宜緩商矣。
歸須 杜牛膝根 小茴香 川楝子 穿山甲 柏子仁
林 脈右弦,左澀,當臍痛連少腹,已屬凝聚有形,嘔吐黃濁,大便欲解不通,若患處漉漉有聲,痛勢稍減,惟臥著體不轉移,其痛更加,此屬肝氣疝瘕,辛香流氣,所稱通則不痛耳。
炒桃仁 炒橘核 金鈴子 炒延胡 韭白汁 兩頭尖 小茴 青皮
此通泄厥陰氣血方也,痛甚于下,濁結有形,非辛香無以入絡,非穢濁無以直走至陰之域,以子和方合奉議意。
施四八 立冬前一日,寒戰后熱屬厥陰,食蟹咸寒沉墜,浮腫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腫脹愈加,顯然陽微濁聚,治從氣分開泄冷濕。
粗桂枝 吳萸 川楝子 茯苓 生牡蠣 澤瀉
磨青皮汁十匙。
唐三六 寒濕已入太陽之里,膀胱之氣不利,陰囊莖腫。膀胱寒濕凝滯
五苓散加獨活、漢防己。
某 肝風筋疝,怒勞致傷,宜通補熄風。筋疝
蓯蓉 補骨脂 歸須 小茴 韭子 茯苓 胡桃肉 青鹽
羊內腎蒸熟和丸。
朱 動氣疝瘕,繞臍汩汩有聲,男子精氣不充,是下焦損傷,溫補勿過剛燥,須察八脈,以推病情。奇脈陽虛
淡蓯蓉 歸身 炒枸杞 小茴 炒沙苑 茯苓 紅棗肉
汪 自云郁怒不已,夏季忽起腹脹,醫以快氣疏滯湯藥,其脹竟入小腹下墜,青筋外突,脹甚延及腎囊,乃肝疝之癥,議子和法。郁怒肝疝腫脹
歸須 橘核 青木香 青皮 小茴 黑山梔 青蔥管
周三六 久久勞怒,肝木內震,脅中少腹,皆肝脈游行之所,氣凝聚為脹,聚久結形為瘕疝,情懷憂郁,永不能痊,以內起情志,不專草木微功耳。
炒小茴 黑山梔 川楝子 延胡 青木香 青皮 生香附 橘核
吳六十 味酸,食不化,涌吐,述少腹厥氣上沖,下有宿疝,以肝濁攻胃,經云,食出完谷,是無陽也。肝疝犯胃
生炮黑附子 生淡干姜 豬膽汁 吳萸 川楝子
吳二四 疝結少腹,按之堅,凡過饑必沖突至脘,吐酸脹,述病從怒勞而得,內應乎肝,肝逆犯胃,饑則胃弱肝乘上噯下泄氣則減。
肉桂 真橘核 青木香 小茴 穿山甲 粗桂枝 李根白皮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