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第 3 頁
徐氏 屢屢墮胎,下元氣怯,而寒熱久嗽,氣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膽內寄之相火風木,內震不息,犯胃則嘔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脹悶喉痹,漸漸昏迷欲厥,久延不已,為郁勞之,此治嗽清肺,重鎮消痰,越醫越兇,考內經肝病主治三法,無非治用治體,又曰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蓋陽明胃土,獨當木火之侵侮,所以制其沖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
安胃丸,椒梅湯送。
鮑嫗 風泄已止,胃逆不納食。
人參 川連 烏梅 木瓜 川斛 橘紅
朱氏嗔怒動肝,氣逆惡心,胸脅閃動,氣下墜欲便,是中下二焦損傷不復,約束之司失職,擬進培土泄木法,亦臨時之計。
烏梅 干姜 川連 川椒 人參 茯苓 川楝 生白芍
王氏 寡居多郁,宿病在肝,邇日暑邪深入,肝病必來犯胃,吐蛔下利得止,不思谷食,心中疼熱,仍是肝胃本癥,況暑濕多傷氣分,人參輔胃開痞,扶胃有益,幸無忽致?梢病
人參 川連 半夏 姜汁 枳實 牡蠣
又 胃開思食,仍以制肝和胃。
人參 金石斛 半夏 枳實 茯苓 橘紅
呂氏 季脅之傍,是虛里穴,今跳躍如梭,乃陽明絡空也,況沖脈即血海,亦屬陽明所管,經行后而病忽變,前案申說已著,茲不復贅,大凡絡虛,通補最宜,身前沖氣欲脹,沖脈所主病,內經所謂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今也痛無形象,諒無結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惡心,鼻準明,環口色青,肝胃相對,一勝必一負,今日議理陽明之陽,佐以宣通奇脈,仲景于動氣一篇,都從陽微起見,仿以為法。
人參 茯苓 淡熟附子 生蘄艾 桂枝木 炒黑大茴 紫石英 生杜仲
朱氏 上冬用溫通奇經,帶止經轉,兩月間,納谷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痹干嘔耳聾,隨即昏迷如厥,診脈寸強尺弱,食減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陰之陽化風,乘陽明上犯,蒙昧清空,法當和陽益胃治之。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炒半夏一錢半 生白芍一錢 烏梅七分肉 小川連二分 淡生姜二分 廣皮白一錢
此厥陰陽明藥也,胃腑以通為補,故主之以大半夏湯,熱擁于上,故少佐姜連以瀉心,肝為剛臟,參入白芍烏梅,以柔之也。
又 三月初五日,經水不至,腹中微痛,右脅蠕蠕而動,皆陽明脈絡空虛,沖任無貯,當與通補入絡。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茺蔚子二錢 香附醋炒一錢 茯苓三錢 小茴一錢 生杜仲二錢
又 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某氏 久有痛經,氣血不甚流暢,驟加暴怒傷肝,少腹沖氣上犯,逆行于肺為咳,寒熱聲嗄,脅中拘急,不饑不納,乃左升右降不司轉旋,致失胃氣下行為順之旨,故肝用宜泄,胃腑宜通,為定例矣。
鉤藤 丹皮 桑葉 半夏曲 茯苓 廣皮白
又 威喜丸。
唐 積勞內傷,脘悶脅脹,嘔吐格拒,眩暈不得臥,陽挾內風暴張,恐其忽然瘈厥,議通胃平肝法。
小川連 姜汁 半夏 牡蠣 川楝子 生白芍
江 拒按為實,患目病來屬肝,痛必多嘔,大便秘澀,肝病及胃,當苦辛泄降,少佐酸味。
小川連 生淡干姜 半夏 枳實 黃芩 生白芍
顧五十 陽明脈衰,形寒,痞,饑不食,心痛,洞泄兼嘔。
人參 吳萸 茯苓 半夏 生姜 炒黃粳米
某 勞怒傷陽,氣逆血郁致痛,痞脹便溏,風木侮土,前方既效,與通補陽明厥陰。
大半夏湯去蜜,加桃仁、柏子仁、當歸、姜棗湯法丸。
某 脈微小弱,是陽氣已衰,今年太陰司天,長夏熱泄氣分,不食不運,味變酸苦,脾胃先受困也,稍涉嗔怒,木乘土中,益加不安,從東垣培土制木法。
人參 廣皮 茯苓 益智 木瓜 淡姜渣
夏 通補陽明,開泄厥陰。
人參 半夏 茯苓 橘紅 吳萸 白芍
汪氏 氣滯脾弱。肝脾
逍遙散加郁金、砂仁末。
席 大便未結,腹中猶痛,食入有欲便之意,胃陽未復,肝木因時令尚橫,用泄木安土法。肝脾胃
人參 木瓜 厚樸 茯苓 益智仁 青皮
江 鎮沖任,溫養下焦頗效,所議治嗽肺藥,寒涼清火,背謬顯然。
炒黑杞子 淡蓯蓉 小茴香拌炒當歸 沙苑 石殼建蓮 茯神
紫石英煎湯,煎藥。
又 動怒,脘下痛,不飲食,是肝厥犯脾胃,病外生枝,最非善調之理,理氣皆破泄難用,議進制肝木益胃土一法。
人參一錢 炒焦白芍一錢半 真枷南香汁沖五小匙 炒焦烏梅三分酸泄肝陽 茯苓五錢切小塊甘淡益胃 化橘紅五分宣通緩痛
又 人參 嫩鉤藤 明天麻 化橘紅 炒烏梅肉 茯苓 伽南香
朱 胃弱痰多,補虛宜通,肝陽易升,左頰赤,佐泄少陽。肝膽胃
人參 炒半夏 茯苓 鉤藤 經霜桑葉 煨姜 南棗
范五七 脾竅開舌,舌出流涎為脾病,克脾者少陽膽木,以養脾泄膽治。膽脾
人參 于術 天麻 姜黃 桑葉 丹皮
某 補太陰,泄少陽。
人參 茯苓 焦術 炙草 廣皮 白芍 炒丹皮 桑葉
又 照方去甘草桑葉加木瓜。
李五十 少陽木火,犯太陰之土,持齋淡薄,中虛熱灼,以補脾和肝,為久長調理。
四君子加芩芍桑葉丹皮。
金 能食運遲,香紋裂,左頤肉腫,不喜飲水,太陰脾陽郁,法當補土泄木。
于術 茯苓 新會皮 炙草 煨益智 柴胡 丹皮 白芍
張二九 脈小弱,是陽虛體質,由郁勃內動少陽木火,木犯太陰脾土,遂致寢食不適,法當補土泄木。
人參一錢半 白術一錢半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三錢 桑葉一錢 姜一錢 棗二錢
徐評 諸案大抵皆胸痹痞滿,及痰飲內蓄之癥,治痞痹之方,最忌人參,而此欲其壯土以制木,用者甚多,必有遺病,至于蓄痰癥,全不齒及,尤屬辨癥不清,其中精思巧意,中病處頗多,亦得失參半也。本文來自:中醫五絕網http://www.ibe2005.net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