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第 2 頁
郭 脈弦,心中熱,欲嘔,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陰肝陽順乘胃口,陽明脈絡不宣,身體掣痛,當兩和其陽,酸苦泄熱,少佐微辛。
川連 桂枝木 生牡蠣 烏梅 生白芍 川楝子
芮 前議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內經諸痛,皆主寒客,但經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熱,故六氣都從火化,河間特補病機一十九條亦然,思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此臟腑經絡氣血,須分晰辨明,投劑自可入彀,更詢初病因驚,夫驚則氣逆,初病肝氣之逆,久則諸氣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當其沖矣,謹陳緩急先后進藥方法,厥陰篇云,氣上撞心,饑不能食,欲嘔,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為虛,仲景謂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難復,議用安胃一法。
川連 川楝子 川椒 生白芍 烏梅 淡姜渣 歸須 橘紅
內經以攻病克制曰勝方,補虛益體,須氣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當補胃,但胃屬腑陽,凡六腑以通為補,黃連味苦能降,戴元禮云,諸寒藥皆凝澀,惟有黃連不凝澀,有姜椒歸須氣味之辛,得黃連川楝之苦,仿內經苦與辛合,能降能通,芍藥酸寒,能泄土中木乘,又能和陰止痛,當歸血中氣藥,辛溫上升,用須力薄,其氣不升,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得少陽生氣,非酸斂之收藥,得連楝苦寒,內經所謂酸苦泄熱也,以氣與熱俱無形無質,其通逐之法迥異,故辨及之。
又 春分前七日,診右脈虛弦帶澀,左脈小弦勁而數,胃痛已緩,但常有畏寒鼓栗,俄頃發熱而解,此肝病先厥后熱也,今歲厥陰司天,春季風木主氣,肝病既久,脾胃必虛,風木郁于土宮,營衛二氣,未能流暢于經脈,為營養護衛,此偏熱偏寒所由來矣,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補脾,升陽散郁,皆理偏就和為治,勿徒攻補寒熱為調,今春半天令漸溫,擬兩和氣血,佐以宣暢少陽太陰,至小滿氣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歲氣體質調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參 茯苓 廣皮 炙草 當歸 白芍 丹皮 桑葉
姜棗湯法丸。
間用煎方 人參 廣皮 谷芽 炙草 白芍 黃芩 丹皮 柴胡
卜 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動,人身內應乎肝,水弱木失滋榮,陽氣變化內風,乘胃為嘔,攻脅為痛,仲景以消渴心熱屬厥陰,內經以吐涎沫為肝病,肝居左而病熾偏右,木犯土位之征,經旨謂肝為剛臟,非柔不和,閱醫藥沉桂萸連,雜以破泄氣分,皆辛辣苦燥,有剛以治剛之弊,倘忽厥逆瘛疭奈何,議鎮陽熄風法。
生牡蠣 阿膠 細生地 丹參 淮小麥 南棗
又 內風陽氣,鼓動變幻,皆有形無質,為用太過,前議咸苦入陰和陽,佐麥棗以和胃制肝獲效,蓋肝木肆橫,胃土必傷,醫治既僻,津血必枯,唇赤舌絳咽干,谷味即變酸膩,顯是胃汁受劫,胃陰不復,夫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與脾土有別故也。
生牡蠣 阿膠 細生地 小麥 炒麻仁 炒麥冬 炙草
張五七 脈小弦,納谷脘中哽噎,自述因乎悒郁強飲,則知木火犯土,胃氣不得下行所致,議苦辛泄降法。
黃連 郁金 香淡豆豉 竹茹 半夏 丹皮 山梔 生姜
又 前方泄厥陰,通陽明,為沖氣吐涎脘痞,不納谷而設,且便難艱阻,胸脹悶,上下交阻有年,最慮關格,與進退黃連湯。
江 晨起腹痛,食谷微滿,是清濁之阻,按脈右虛左弦,不思飲食,脾胃困頓,都屬虛象,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為法。
人參 淡吳萸 淡干姜 炒白芍 茯苓
周五九 酒熱濕痰,當有年正虛,清氣少旋,遂致結秘,不能容納,食少,自述多郁易嗔,議從肝胃主治。
半夏 川連 人參 枳實 茯苓 姜汁
王五五 噦逆舉發,湯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據云左脅內結瘕聚,肝木侮胃,明系情懷憂勞,以致氣郁結聚,久病至頗能安谷,非純補可知,泄厥陰以舒其用,和陽明以利其腑,藥取苦味之降,辛氣宣通矣。
川楝子皮 半夏 川連 姜汁 左牡蠣 淡吳萸
唐 痞逆惡心,是肝氣犯胃,食入臥著,痛而且脹,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貴乎平肝養胃致其復,若見有形沖逆之狀,攻伐兢進,有痞滿成脹之患。
川連 神曲 吳萸 川楝子 楂肉 郁金
姚 寒熱嘔吐,脅脹脘痹,大便干澀不暢,古云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法當平肝木,安胃土,更常進人乳姜汁,以益血潤燥宣通,午后議用大半夏湯。
人參 半夏 茯苓 金石斛 廣皮 菖蒲
胡氏 經后寒熱,氣沖欲嘔,忽又如饑,仍不能食,視其鼻準亮,咳汗氣短,多藥胃傷,肝木升逆,非上焦表病。
炙甘草 小生地 芝麻仁 阿膠 麥冬 白芍 牡蠣
又 照前方去牡蠣加人參。
又 沖陽上逆,則煩不得安,仍是陰弱,夫胃是陽土,以陰為用,木火無制,都系胃汁之枯,故腸中之垢不行,既知陰虧,不必強動大便。
人參 鮮生地 火麻仁 天冬 麥冬 炙草
徐氏 經候適來,肢骸若撤,環口肉瞤蠕動,兩踝臂肘常冷,夫沖脈血下,蹺維脈怯不用,沖隸陽明,厥陰對峙,因驚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則氣升至咽,久則懶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應,當取陽明,陽明不闔,空洞若谷,厥氣上加,勢必嘔脹吞酸,然陽明胃腑,通補為宜,剛藥畏其劫陰,少濟以柔藥,法當如是。
人參二錢 半夏姜汁炒三錢 茯苓三錢 淡附子七分 白粳米五錢 木瓜二錢
胃虛益氣而用人參,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劑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陽,粳米以理胃陰,得通補兩和陰陽之義,木瓜以酸,救胃汁以制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剛愎,此大半夏與附子粳米湯合方。
張氏 肝病犯胃,心痛,干嘔不能納食,肢冷泄瀉,腑經陽失流展,非虛寒也。
金鈴子散加川連、烏梅、桂枝、生姜。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