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言 第二節 中醫眼科學發展簡史第 4 頁
四、興盛時期(明朝一清朝·鴉片戰爭以前)
明、清兩代,是中醫學發展的興盛時期,眼科也不例外。有關眼科的醫藥著述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各代。影響較大的如《原機啟微》、《本草綱目》、《普濟方》、《證治準繩》、《審視瑤函》、《目經大成》等。
跨元、明兩代的眼科名醫倪維德著《原機啟微》一書。其上卷按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理論聯系實際,詳細分析病機,辨證論治;下卷論方劑配伍,后附治療眼病40余方,并有方義說明。這是闡述理論比較系統的一本眼科專書。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載眼科用藥已有400多種。朱棣等所編《普濟方》,是醫方中集大成之作。眼目門16卷,收方2300多首,集病名300余種,內容極其豐富。
王肯堂編撰《證治準繩》,在七竅門中,記載眼部病證170多種,病因、癥狀記述詳盡,對臨床診斷很有幫助。
四十多年后,傅仁宇在前人眼科著述的基礎上,撰成《審視瑤函》。卷首,介紹名醫醫案、五輪八廓、運氣學說等;1—2卷,總論眼的生理及證治概要;3—6卷,作者在《證治準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驗,將眼病綜合為108證,詳述各種眼病的癥狀、診斷和治療,其中對金針撥障及其他外治法還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該書內容豐富,一般認為是中醫眼科的重要參考書。
清代,眼科著作較多。黃庭鏡著《目經大成》一書,卷一立論,包括眼的解剖、生理、病因、辨證、內外治法等方面的雜論;考癥,包括12類病因、81癥及似因非癥8條;卷三列方200多個,并有方義說明。因黃氏本人精于眼科手術,所以,記載手術方法尤其詳盡。如將金針撥內障手術方法,在《審視瑤函》所歸納的八個步驟的基礎之上,分別以審機、點睛、射覆、探驪、擾海、卷簾、圓鏡、完壁命名,稱為金針開內障八法,F代眼科的針撥白內障術,也是沿此改進而來。
清代還有顧錫著《銀海指南》,黃巖著〈眼艮科纂要》,張璐著《張氏醫通·七竅門》,吳謙等撰《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眼科醫著。清政府組織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在“目門”中搜集歷代主要眼科著述,分別作內容簡介,并附眼科處方和各種療法,資料豐富,也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此外,眼鏡在我國使用較早,早期稱為“空空格”。在明初由藝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箋》都有記載,主要用于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細書”。張自烈《正字通》則明確指出:“空空格,眼鏡也”。此后,漸稱眼鏡。
總之,由于明清時期的中醫眼科,在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方面都有很大發展,眼科文獻的數量與質量大大超過以前各代,所以說是中醫眼科最興盛的時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