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言 第二節 中醫眼科學發展簡史第 2 頁
二、奠基時期(隋朝一唐朝)
隋唐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中醫學發展很快,成績顯著,眼科學也迅速成長。這一時期,在許多全書,方書中已有集中記載眼科病因證治的文獻,主要的如《諸病源候淪》、《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而且有了比較著名的眼科專書,如《龍樹眼論》、《劉皓眼論準的歌》等。
隋代,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該書在目病諸候一卷內,集中收載三十八候,包括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對于突眼、近視以及一些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也有了記載,而且對癥狀描述和病源探討都比前人前進了一步,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因素,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療方面,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及外用的藥方,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此外,還介紹了熏洗、外敷、鉤,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所以,該書對后世眼科發展頗具影響。
王燾著《外臺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經論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輕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數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輕觸:眼之黑白分明,肝管無滯,外托三光,內因神識,故有所見。在論述病源方面提出:綠翳青旨(相當于青光眼)之類眼病“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獨到見解。而且指出,該病初發即須速治,病成則不復可療。在眼病論治方面,謂治腦流青盲眼(相當于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后豁若開云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上г瓡缢仁,僅有日本人輯錄于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傉撍霾∫虿C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余種。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藥物,還記載有多種手術療法,如首次提出對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對“瞼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術治療,而且對“開內障用針法”的敘述也較前人詳細。
《劉皓眼論準的歌》是晚唐時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專書,又稱《劉皓眼論審的歌》(《宋史》)。全書為詩歌體裁,便于記頌。現存《秘傳眼科龍木論》中《龍木總論》之“審的歌”,即來自該書。書中所載的“五輪歌”及將72種眼部病證按內、外障分類的方法,對以后的中醫眼科影響深遠。
此外,唐武宗時(公元九世紀中葉)已能配制假眼。據《太平御覽》記載:“唐崔嘏失一目,以珠代之!薄秴窃絺涫贰酚州d:“唐立武選,以擊球較其能否。置鐵鉤于球杖以相擊。周寶嘗與此選,為鐵鉤摘一目,睛失,……敕賜木睛以代之!庇纱丝芍,世界上裝置假眼實以我國為早。
唐代從事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的太醫署,分科較細。五官病從此正式從內、外科劃分出來,自立為“耳目口齒科”,也就是我國早期的五官科。這為下一步眼科分化為專科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由于眼科理論與臨床治療的發展,尤其是晚唐出現《龍樹眼論》之后,對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理論的認識較前深入、系統,對相當多的眼病在診斷與內治,外治及手術等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這些都為中醫眼科進一步發展為獨立的專科奠定了基礎,故稱奠基時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