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言 第二節 中醫眼科學發展簡史第 3 頁
三、獨立發展時期(宋朝一元朝)
由宋至金元時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較大的發展。當時大規模地編輯整理醫書,大部分眼科文獻都保存于方書與全書之中。如《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世醫得效方》等皆有專論眼科的篇章,眼科專著《秘傳眼科龍木論》、《銀海精微》等也成書于這一時期。
宋初編成的《太平圣惠方》100卷中,眼科兩卷總結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發展。將所收載的500多首處方按主治證候分類,而且對每類證候的病因病機都作了扼要的闡述。眼科五輪學說在該書首次見到運用,并以“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強調了眼與整體的密切關系。書中除對內治和外治的大量記載外,對金針撥障等手術的介紹也比較詳細。
此后一百多年,又有《圣濟總錄》,全書200多卷,有論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寫成12卷,包括眼病58門,手術2門,記載眼病用方750多首,內容較為豐富。至于眼科用藥,見于宋代著名官方藥書《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種,其中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藥物,如沒藥、龍腦香等。
元代危亦林編《世醫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點闡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其次分別敘述眼科72證的證治,內容簡明扼要而實用。
由宋元醫家輯成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是一本著名的眼科專書。全書分10卷,卷1—6主要載列眼科“七十二證方論”,每證方論以下附有“審的歌”;卷7為諸家秘要名方;卷8為針灸經;卷9—10為諸方辨論藥性。書中主要內容是按內、外障分類記敘72種眼病的病因、癥狀和治療,并介紹了古代金針撥內障以及鉤、割、鐮、洗等手術方法,對后世很有影響。正文10卷之后,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問”,具體內容與前面“七十二證方論”并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輪”之后,首次較詳細地述及眼科“八廓”,雖然八廓不如五輪學說有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銀海精微》為宋以后的人托名孫思邈撰成的眼科專書。該書首先敘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和中醫眼科辨證的一些基本理論,接著列敘了80余種眼病的病因、癥狀和治療,并附有眼病簡圖。此外,還初步介紹了按五輪檢查眼病的順序和方法。此書辨析證情比較明白,內治的不少方藥也比較精簡實用,外治還采用了點、洗、劇、烙、夾等法,對金針撥障(開金針)的手術方法描述尤詳。
金元時代,醫學流派主要以劉完素、張從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為代表。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目赤腫翳膜皆屬于熱,主張降心火,滋腎水,用藥偏重寒涼。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并有所發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張以祛邪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內傷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脾虛影響五臟六腑的精氣不能上貫于目,則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養氣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陰虛則火動,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病不外虛實二因,眼目昏花屬腎水虧虛,眼目腫痛屬肝經風熱,內治虛者宜滋腎陰,實者當散風熱,虛實相兼者則散熱滋陰。以上四家學說雖各有所長,但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原則,后人合理運用,進一步豐富了眼科的理論和實踐。
宋代開設太醫局從事醫療及醫學教育。下分九科,其中開設了眼科。從此,歷代眼科皆獨立成科。
綜上所述,由于宋元時期的發展,中醫眼科已逐漸形成了本學科的理論體系與診療特點,所以有了分化為專科的條件。眼科獨立之后,學有專攻,又大大地促進了中醫眼科學術和技術的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