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疾病命名與分類釋義第 4 頁
走黃由于療毒走散人血、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一般以顏面部疔瘡合并走黃者最為多見。
內陷體虛之人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化膿性感染。除療瘡毒邪走散人血稱為走黃外,其他瘡瘍引起毒邪內傳臟腑者稱為內陷。臨床上因有頭疽并發者多見,故又稱疽毒內陷,并因其發生在有頭疽的各個階段,又分為火陷、于陷、虛陷。
瘰疬因其結核累累如串珠狀,故稱瘰疬。發病多在頸側、腋下、乳房、腹股溝等部位.病變表現為結塊成核狀,性質為陰證,與癆證有關,即西醫所稱的淋巴結結核。
流痰好發于骨和關節間,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后流膿清稀,或夾有敗絮樣(干酪樣)物質,不易愈合,每多損傷筋骨而造成殘疾,即西醫所稱的骨關節結核。
疫療初起形如蚊跡蚤斑,多癢少痛,隔2天,瘡形凹陷中黑,形如臍狀,周圍見灰綠色膿水,腫勢散漫,綿軟無根,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故與一般疔瘡不同,多見于畜牧業或皮毛制革工人。好發于頭面,其次是頸、手臂等部,即西醫所稱的皮膚炭疽。
爛療因最易腐爛,其勢更急,可危及生命,故也與一般療瘡不同。好發于小腿、足背的皮肉間,而臂、孺、手背等處則偶或有之,即西醫所稱的氣性壞疽。
臁瘡發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潰瘍,生于小腿下1乃、踝骨上100n的內外臆處。潰瘍日久難斂,或雖經收口,每因破傷而復發,即西醫所稱的下肢慢性潰瘍。
結核泛指一切皮肉之間的圓形腫塊。多生于四肢或胸腹部,除急性化膿性疾患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稱畢核、慢性淋巴結炎、痰核外,尚包括皮下囊腫及小的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此外,明清以前把乳房部的各種腫塊也統稱乳房結核,爾后以病的性質逐漸加以區分。
總之,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結核,均指發生在皮肉間性質不同或不明的腫塊,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病名,更不是指結核桿菌所致的結核疾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