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疾病命名與分類釋義第 3 頁
二、瘡瘍類
癰分外癰、內癰兩大類。外癰是指生長于體表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局部紅腫熱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一般范圍在6—9an者。內癰是指生長于臟腑內的膿腫,如肝癰、肺癰、腸癰。
有頭疽初起即有粟米狀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潰破之后,狀如蜂窩,范圍常超過9crnl)2上,甚至逾30cra者。
發病變范圍較癰為大,初起在皮下疏松的部位,突然紅腫蔓延成片,灼熱疼痛,紅腫以中心最為明顯,四周較淡,邊緣不清,3—5日皮膚濕爛,隨即變黑腐潰,或中軟不潰,伴見明顯的全身癥狀。
癤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局部紅腫熱痛,但突起根淺,腫勢局限,范圍在3cm以內,易成膿,易破潰,出膿即愈。
疔《黃帝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此丁與疔同,泛指一切體表瘡瘍發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者。但目前臨床上所稱的疔是指發病在顏面、手足等部位,病勢急劇,易迅速蔓散,可造成損筋傷骨,甚或引起走黃危險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無頭疽發于骨骼及關節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因病變部位較深,患部漫腫,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唯潰,難斂,潰后多損傷筋骨,如附骨疽(化膿性骨髓炎)、環跳疽(化膿性關節炎)。
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注是由他處病灶的毒邪,隨血流擴散到肌肉深部停住,發生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初起漫腫微痛,結塊不甚顯著,皮色如常,發無定處,此處未愈而他處又起,容易走竄,即西醫所稱的多發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
丹毒皮膚突然變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突然,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部皮膚掀紅腫脹,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或間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有時邊消退,邊發展,經治療后一般在數日內治愈而他處又起。且易復發。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