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顫震第 3 頁

·氣血虧虛
癥狀:眩暈,心悸而煩,動則氣短懶言,頭搖肢顫,納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體胖大,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送服天王補心丹。
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益氣升清;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寧心安神。臨證時,可加枸杞、雞血藤、丹參、天麻、鉤藤以增強其養血熄風之效。挾痰者,加半夏、貝母、瓜蔞、橘絡祛痰通絡。本證亦可用心脾雙補丸,藥用人參、玄參、五味子、遠志肉、麥冬、神曲、酸棗仁、柏子仁、白術、川貝母、生甘草、丹參、苦桔梗、生地、川黃連、香附、朱砂,共為細末,以桂圓肉熬膏代蜜,搗丸如彈子大,每晨嚼服1丸,開水送服。
·痰熱動風
癥狀:頭暈目眩,頭搖,肢體震顫,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癢,胸悶泛惡,甚則嘔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縷如絲,吹拂不斷,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苔厚膩或白或黃,脈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風。?
方藥:導痰湯。
本方以半夏燥濕降逆,茯苓健脾燥濕,濕去痰無以生,陳皮利氣,甘草益脾,脾旺能勝濕,利氣則痰無滯留,此二陳湯意;制南星以治風痰,枳殼理氣降逆寬中。全方合用具有燥濕豁痰、理氣開郁之功;應用時,再加皂莢宣壅去垢,導滯以通竅,硼砂除熱痰散結,生白芍、生石決明滋養陰血、平肝潛陽,則可增豁痰熄風之效。肝陽亢者,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潛陽。肝火甚者,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通腑瀉熱。
本證亦可用化痰透腦丸,藥用九制南星25G,天竺黃100g、煨皂角5g、麝香4s。琥珀50g、郁金50g、半夏50g、蛇膽陳皮50g、遠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膽50g,共為細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1日3次,白開水送服。本方有理氣解郁、豁痰開竅之功效。
【轉歸預后】
本病多為原發性的,亦可繼發于濕熱病、中風、中毒、顱腦外傷等疾病。臨床多呈緩慢進展加重,·有時病情可暫時停止進展,也有在數年內迅速發展至完全殘廢者,一般不能自動緩解,治療較難,預后欠佳。
體質強盛,正氣尚充,病程較短的病人,運用中醫治療,部分病人可痊愈,部分病例在一定程度上病情可得到控制。少數氣血虧虛,腎陰虧損,虛風內動病人,經益氣養血、育陰熄風治療,也有一定好轉。但若失治或調攝治療不當,以致氣血大虧,臟器虛損,則逐年加重,可轉為癡呆,每多并發它證而不治。
【預防與調攝】,
增強人體正氣,避免和消除導致顫震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盡量保持安定情緒,切忌憂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環境應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受風、受熱、受潮,生活要有規律,勞逸適度,節制房事;飲食清淡,進食盡可能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煙酒,忌過咸傷腎之品;防止中毒及顱腦損傷等,對預防顫震的發生都有作用。調攝護理方面,尚應加強功能鍛煉,做適量被動運動,按摩肢體,行走等活動要注意安全,做好幫助喂哺等生活護理工作。
【結語】
本病是因內傷或其他慢性病證致腦髓及肝脾腎受損,肌肉筋脈失養失控,發生頭身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病證。病理性質虛多實少,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治療則根據標本虛實,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常采用填精補髓、益腎調肝、補氣養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熱、熄風止痙、活血通絡以祛邪為其法。對風陽內動者,治宜滋陰潛陽;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氣血虧虛者,宜補中益氣;痰熱動風者,宜豁痰熄風。若治療得當,部分病例可以緩解癥狀。但多數逐年加重,預后不良。所以除藥物治療外,重視調攝與預防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