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三節 治則第 8 頁

②氣滯則疏:氣滯即氣機郁滯不暢。多因情志失調,或痰濕食積、瘀血等停聚于內,影響氣的流通,導致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從而引起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故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為人體的氣機升降出入多與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以及小腸大腸主泌別傳導功能有關,故氣滯多與肺、肝、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失條達,氣機郁結,郁則氣滯。所以,氣滯之病又以肝氣郁滯為先。
治療氣滯,定當理氣行氣。所謂調氣、舒氣、理氣、利氣、行氣,雖名稱不同,輕重不一,但總以“疏氣令調”為期。
因氣滯有或在形軀,或在臟腑,或因寒,或因熱,或因虛,或因實之異,故不可一味破氣、行氣,應根據臟腑經絡之寒熱虛實而調之。用苦寒泄熱而不損胃,用辛溫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長。
疏氣藥大多辛香而燥,大劑或久用能耗氣、散氣和消耗津液,對血虛、陰虛以及火旺等,均當慎用。
③氣陷則升:氣陷,即氣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失于攝納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使臟器之維系、氣液之統攝等受到損害,當升者不能升,當固者不能固,而導致各種氣虛下陷之候。陷者舉之,故氣陷當用升氣之法。升氣之法主要用于中氣下陷而見囟陷、胞瞼下垂、脫肛、滑泄不止,以及沖任不固所至崩中漏下、帶下、yin挺、胎動不安等。
④氣逆則降: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而上沖的病理變化。氣逆多見于肺、胃、肝等臟腑。肺氣逆則咳嗽胸悶;胃氣逆則惡心噯氣;肝氣逆則頭痛而暈、胸脅脹滿,甚則昏厥;腎氣(沖氣)逆則奔豚。氣逆則降氣,所謂“氣逆于臟……當以順氣為先”(《景岳全書·血證》)。降氣又稱順氣,平氣。氣逆于上,以實為主,亦有虛者。降氣法,適于實證,且宜暫用,不可久圖。若因虛而逆者,補其虛而氣自降,不得用降氣之品。
⑤氣脫則固:氣脫是氣的內守固攝作用過弱,而致氣的外越散脫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氣虛至極而成。由于體內氣血津液遭到嚴重損耗,以致臟腑的功能衰竭,陰陽失其相互為根之常,因而有脫絕危亡之險。脫有緩急,故臨床上有虛脫和暴脫之分。凡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者,屬于氣脫。虛者補之,澀可固脫。故氣脫者每于補氣固本之中加入收澀之品,以補而澀之。若屬暴脫者,固澀無效,應當補陽助陰,使陰固陽潛?固澀法常與補法同用,又據證之寒熱而與溫法或清法同用。因氣屬陽,故氣脫之治,多溫補與固澀同用。
⑥氣閉則開:氣閉是由于濁邪外阻,或因氣郁之極,甚至氣的外出亦為所阻,從而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變化。臨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為主要特征。閉則宣開,因清竅閉塞而昏厥,故又稱開竅。開竅有溫開、涼開之分。氣閉有虛實之分,實則邪未減而正末衰,治當開其閉:而虛則為內閉外脫之候,當予以補氣養血,回陽固脫之晶。切勿但見氣饑閉塞,不分虛實,一律用辛香走竄、通關開竅之藥,以避免犯虛虛實實之弊。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