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衡脈法第 2 頁
痧脈似氣血有余辨
痧之毒氣,沖激于經絡,血肉之分,故其脈多洪數,或沉緊,或大而無倫,或洪實有力,種種不一。若癥脈稍有不合,便當審其痧筋有無,有則俟其放痧之后,再診其脈之來復何如,以斷其病之寒熱虛實施治;若無,即以其脈斷其寒熱虛實用藥。余嘗治一勞弱吐紅之癥,其脈洪實有力,他醫遇此,以為勞弱吐紅,脈忌洪實,兼之癥候兇危,謝事而去。余惟見其病勢之暴而疑之,爰視其腿彎有青筋色,先放其痧,六脈遂和,癥候亦平。又付散痧消食去積之藥,氣血無阻,兇暴潛消,飲食漸進,后用六味地黃丸及十全大補湯服之,勞弱不足之癥亦愈。蓋因其向來病氣,俱從痧氣而泄,所以一用補藥遂得全效也。
方書脈句宜參
凡古人載籍,所以垂訓者,不知幾經籌畫,幾經筆削,乃著之于書。后人竟以一覽不明,便置之高閣,毋乃有負古圣賢作書者之心乎?余嘗博覽遺言,若其有得于心,固然不忍釋手,即令有疑于己,亦且數四低徊,然后得一夕豁然洞灼而大悟也。有如方書所載:"諸痛脈伏不可診也"之句。余嘗疑之,若以為治病之道,求所以辨明虛實寒熱之法,斟酌輕重緩急之宜,惟脈是恃。若脈伏既不可診,醫者將何以斷其病之屬虛屬實、屬寒屬熱之所致,而于用藥之際,更有可輕可重,當緩當急之定論乎?詎意古人之所以示我者,固有先得我心,而昭然筆之于書也。余是以一再思之,乃知所謂脈伏不可診者,若謂必須求他癥以辨之,方有其治法焉爾。故余于諸病脈伏者,固推而驗于筋之青者紫者,識其為痧。即于諸病不痛而脈伏者,亦必推而驗于筋之青者紫者,識其為痧。蓋緣痧毒氣壅血阻于經絡間,故脈有伏而不現爾,若以針刺之,血流而氣亦泄,毒始無所壅阻,而脈乃復其常爾。至于癌之重者,傷在腸胃三明,針刺有所不到,血流有所不盡,余惟從夫食積血痰所阻之毒以治之。脈且隨藥而復,則病有未愈者,始可憑脈以用其藥,然后思古人之所謂不可診者,信乎諸痛脈伏之不可診也。古人之詔我者,誠有所見也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