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衡要語
痧分表里辨
痧之初發,必從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則入手半 表半里,故胸中作悶,或作嘔吐,而腹痛生焉。此可以刮痧而愈不愈,用荊芥湯、藿香湯之類而選用之。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則入于里,故欲吐不吐量欲瀉不瀉。痧毒沖心,則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則盤腸吊痛。此可以放痧而一意,不愈,用陳皮紫樸湯、棱術湯之類而選用之.痧中子里,人不自知,則痧氣壅阻,惡毒逆攻心育,立時發暈,即欲刮痧而痧不起;即欲放痧而扶之不起,必不得放,即扶起放之, 而發暈之時,氣血不流,放之亦無紫黑毒血流出,即有些須,亦不能多,略見紫黑血點而已。此疹毒入深,大兇之兆。斯時病家求救甚切,方可用藥。余但審脈辨證,的系風寒暑濕,氣血、食積、痰飲,何因而施治,令其蘇醒,氣血流動,然后扶起放瘀,漸以調治。如不醒,即擇牛黃丸,三香丸、救苦丹之類以救之。如此重癥,必需醫者慈心大發,立時連進 湯丸,方能有效,遲則必死。
治痧直看涼熱
病犯太陽,則頭痛發熱;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往來; 犯陽明,則面目如火,但熱而不寒;犯太陰則腹痛;犯 厥陰則少腹痛或胸脅痛;犯少陰則腰痛而皆身涼。犯乎肺則咳嗽痰喘微熱,甚則鼻衄;犯手心則心痛或心脹頭額冷 汗如珠,而身或熱或涼;犯乎膀既則小便溺血,甚則身熱; 犯乎大腸則痢下膿血,重則嘔吐身熱;犯乎肝則沉重不能轉側,哺熱、內熱,甚則吐血;犯乎三焦則熱毒內攻,上則口渴,下則便結。治痧當辨身涼身熱:蓋縣涼者、內熱者,宜攻其里,表熱者,室透其肌。
唇舌辨
痧者,急癥也。若昏迷不醒,口不能言,其心胸煩悶, 一種難過之苦,將何以辨之?治宜先觀其唇舌。色黑者兇;色黃者重;色淡紅者,較之略輕。蓋黃色而知內熱,黑色而知熱極,淡紅色雖熱,用藥不可太冷。又要看有苔無苔,其癥始有治法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