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火療的發展史
火療在祖國醫學中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門醫學科學,是我們祖先在勞動中發明創造出來的。火療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大約在五千年前就為人們所掌握了,那時候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身體的某一部位,由于受到火的烘烤而感覺舒適或因此減輕了病痛。于是通過反復實踐而形成了火療及灸療,《內經》有云“針不及,藥不達,火也”。中醫火療,據傳為我國著名道家、養生練丹術士魏伯陽所傳承。火療屬于自然療法的一種,在民間比較盛行。人們經常把酒點燃,用燃火的酒進行火療按摩,達到通經活絡、祛瘀止痛的作用,以治療風、濕、寒、痛引起的病癥。
我們來看一下中醫火療發展的記載:
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一書,其內容經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盡管針灸條文不多,其中《傷寒論》載灸法7條,《金匱要略》2條,復出2條,全書實為7條,但是,對灸法的應用和禁忌證較之《黃帝內經》有所發揮。
從兩晉至唐宋,是我國針灸醫學史上灸法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火療專著是三國時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寫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晉隋時期醫學家陳延之,是提倡火療的先驅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國古代一本重要方書。他指出“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說文則可矣;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表明火療簡便有效,易于推廣。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火療內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在火療防治范圍上有較廣的擴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