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膏砭火療
什么是膏砭火療?膏砭火療屬于膏砭十六法的溫法范疇。是中醫理論“遇熱則生,遇涼則死”的具體體現。《內經》記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膏砭火療可使局部皮膚充血、微汗,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溫經通絡,使局部炎性物質通過毛細血管吸收,消散,同時發揮砭露的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軟堅散節的功效。利用火療的熱效應砭露滲透機體深層組織直達病灶,在病變部位迅速達到高藥物濃度,促進血液循環,使血瘀濃粘、凝寒的程度減輕,更增加藥力。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它來源于臨床實踐,反過來又指導著臨床實踐。例如: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腰為腎之府的理論,治療腰扭傷等急性腰痛,可以把中藥研成末,放在牙刷上反復刷牙,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具體操作:在患處使用砭露后,如背部或腹部放置好砭石,然后將潤濕的毛巾帖敷在砭石及患處,把適量砭露風痛消噴在潤濕的毛巾上,點燃毛巾噴藥部位。熄滅后,可繼續在患處施用砭露。火療時間可因人而異。
膏砭足底火療:在足底施用砭露后,使用火療,可引火歸元,寒熱均解。
膏砭手心火療:人的手心有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通過,在手心施用砭露,使砭露與心包經的勞宮穴、心經的少府穴接觸,砭露可以通過這兩個穴位和他們的經絡傳導,作用于心包和心,使之發生變化。《靈樞邪客篇》“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因此勞宮穴、少府穴用藥后,可以引起心臟的功能變化,進而導致全身的變化。
痹證,為全身一些關節程度不等的疼痛,甚至功能障礙。張子和在《儒門事親 卷二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中說:“諸風寒之邪,結博皮膚之間,藏于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膏砭火療亦如張仲景所言:“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因爾能使藏于經絡之中、博于關節之內的病邪盡除,所以能有較滿意的療效。
禁忌:施用前要詢問對患者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史。一定要控制砭露用量,頭發等部位要事先作好安全措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