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痹

痿為熱傷血脈之病。因火熱之邪傷于血脈,皆能發為經筋、骨髓、血脈、肌肉、皮毛之痿。然其致病之源,則以肺、胃為主。肺位最高而主燥、主氣、畏火而行制節,但必金清而后氣行,充于一身之筋骨血肉皮毛間,使其正常,不致于痿。若起居失度,嗜欲無端,飲食非宜,以致火動,邪熱乘金,肺先受克,內則葉焦,外則皮毛虛弱,由是而著于筋脈骨肉,則病生痿躄。所以然者,肺為諸臟之長,又為心蓋,一切起居、嗜欲、飲食,皆足傷氣,氣傷即肺受之而亦傷;且心火上乘,肺氣虛而受其乘,則為喘鳴;金失清肅,火留不去,故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自病,氣不行,發為痿躄。又古人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因陽明為臟腑之海,陽明虛,則五臟無所稟,不能行氣血,濡筋骨,利關節,故肢體中隨其不得受水谷氣處而成痿。此外,沖為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絡于督脈,陽明虛則宗筋緩,故足痿不用。
痹,為風寒濕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成病。痹者閉也。三氣雜至,雍蔽經絡,氣血不行,不能隨時驅散,故久而為痹。
【診斷要點】
痿與痹的臨床表現,各有不同。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流火,亦稱走注。痛痹者,痛有定處,即今之痛風。著痹者,即麻木不仁。閉塞不通為痹,或痛癢麻痹,或手足緩弱,與痿相類,但痿不痛,痹則多痛,四肢肌肉不為我用,這是迥然不同的。
痿痹分證:
1、痿:有皮、肉、脈、筋、骨五痿之名。皮痿者,色枯毛落,喘呼不已,為肺受熱。肉痿者,色黃肉潤,肌痹不仁,為脾受熱。脈痿者,色赤脈溢,脛縱不任也,為心受熱。筋痿者,色蒼口苦,爪枯筋攣,為肝受熱。骨痿者,色黑耳焦,腰膝難舉,為腎受熱。五痿為內熱所成,此為痿病之本。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又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陰虛、血瘀以及食積,妨礙氣機升降道路而致者,又當明辨。如下表42。
表42 濕熱諸痿的辨別
辨 別 | 病 因 | 痿 候 特 點 |
濕熱痿 濕痰痿 氣虛痿 血虛痿 陰虛痿 血瘀痿 食積痿 |
濕熱浸淫 濕痰內停 肺胃氣虛 產后失血 酒色過度 跌仆損傷 恣食肥甘 |
四肢酸軟,腫痛,趾麻,頑癢,尿澀 腰膝麻痹,四肢痿弱 氣怯神痰,四肢痿弱 面色痿黃,不能行動 兩足極熱,上沖腿膝,酸軟無力 四肢痛而不能運動 腹膨噯氣,手足軟弱 |
此外,痿與柔風、腳氣相似,但彼則因于邪實而痛,痿則屬于內虛而不痛。但痿亦可有作痛者,必挾火、挾濕、挾痰、挾瘀而起,切不可與風病相混同。
2、痹:除行痹、痛痹、著痹外,還有骨痹者,其癥痛苦攻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筋痹者,其癥游行不定,與氣血相搏,聚于關節,筋脈馳縱,或赤或腫。脈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癥肌肉極熱,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肌痹者,其癥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邪在皮毛,其癥隱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大抵痹之為病,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四肢不仁,在皮則頑不自覺。遇寒則急,遇熱則縱。煩滿喘嘔者,是痹客于肺;煩心上氣,嗌干善噫,厥而脹滿者,是痹客于心。多飲數小便,小腹滿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于肝。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于腎。四肢懈怠,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于脾。
預后:痿痹早期治療,預后良好。《證治匯補·痿躄》:“骨痿久臥,不能起于床者,死”。又謂痹久成痿,“虛之所在,邪必湊之,邪入皮膚血脈,輕者易治;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難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