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欲食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7 23:03:41 

不欲食是指不思飲食,又稱不欲食、納呆、納少或食后難化。甚者惡聞食臭,見食物則惡心,乃至惡嘔欲吐,則稱惡食、厭食。
不欲食的發生,與脾胃關系密切,《證治匯補·脾胃》:“胃可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氣液。......若飲食饑飽,寒暑不調,則傷胃,胃傷則不能納;憂思恚怒,勞役過度,則傷脾,脾傷則不能化。二者俱傷,納化皆難。”可見凡因外感內傷而致運化障礙或中氣虛弱均可引起不欲食。
本癥常見于食滯胃脘,肝氣犯胃,寒濕困脾,濕熱內蘊脾胃氣虛和胃陰不足等證。
【常見證候】
食滯胃脘:納呆,惡食,噯氣酸腐,嘔吐食臭,脘腹脹痛,腹痛即瀉,瀉后痛可減,大便不調,舌苔厚膩,脈滑。
肝氣犯胃:不思飲食,噯氣呃逆,胸脅脹悶或脹痛,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脈弦。
寒濕困脾:食少納呆,泛惡欲吐,脘腹脹悶,腹痛腸鳴,大便溏泄,頭重如裹,身重或腫,畏寒肢冷,或身目黃而晦暗,舌胖,苔白膩,脈濡緩。
濕熱內蘊:納呆,不思飲食,厭惡油膩,脘腹痞悶,或脅肋脹痛,口苦,大便粘膩,瀉下不爽,其味臭穢,身目俱黃,色澤鮮明或身熱不揚,陰囊濕疹,或睪丸紅腫疼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滑。
脾胃氣虛:食少納呆,食后脘腹脹滿,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大便清溏,舌淡苔白,脈緩弱。
胃陰不足:饑不欲食,口渴喜飲,唇紅干燥,胃脘疼痛,嘈雜,大便干結,或五心煩熱,小便黃赤短少,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