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的發展歷史

中醫護理同中醫學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有了人類,有了疾病,就有了醫和護,醫護是同源的。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史可分七個時期。
萌芽時期 約距17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為了生活和生存,在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步積累了不少護理知識。如從西安半坡村發掘的帶有門戶通道房屋的遺址,說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風暴雨和野獸的襲擊。用獸皮和樹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護理。氏族公社后,隨著部落間斗爭,當受傷后采用泥土、樹葉、草莖等涂裹傷口的外用護理法。定居下來后,通過對動、植物的長期觀察和嘗試,認識到更多的動、植物和藥物,并用于病人,《史記》中記載有神農氏嘗百草的例證。
護理學基本形成時期 夏、商、周至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護理學也得到相應發展。如河南安陽殷王墓中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記載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說明當時人們已有定期沐浴的衛生習慣。 周代,人們已懂得鑿井和飲食護理。如《左傳》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淺……其惡易覯”的論述,說明當時已知水土等居住條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并開始進行滅鼠、除蟲、改善環境衛生等防病調護等活動。
春秋時期,人們已了解四時氣候變化與疾病的關系,如《周禮》記載四季發病:“春時有病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咳上氣”說明四季氣候變化影響人體的健康,氣候失常導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們要做好氣象、起居等護理,順應四時氣候避免疾病的發生。 從《周記·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醫師。”說明當時已開始分科治療和護理,并已建立了治療、書寫死亡報告等醫療文件的記錄制度。 這一時期護理學基本形成的另一標志,是護理和治療病人不再求助于巫術占卜,而是通過客觀檢查和觀察來判斷疾病的吉兇。如《周記》記載以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個音階)、五聲(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藍、白、黑)來判斷疾病的吉兇。這是運用中醫五音、五聲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腎五臟的學說,通過聲音和面色觀察來推測五臟病變和吉兇。同時隨著文化的發展,針藥知識也得到發展,從而擴大了給藥的途徑和方法。
理論體系確立時期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新興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領域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我國最早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學成就和護理經驗,運用當時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護理等方面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護理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有關護理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正護原則,和“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護原則,而且還提出了中醫觀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飲食、情志、服藥等一般護理。 張仲景繼承了《黃帝內經》等古醫籍的護理精華,結合實踐確立了臨床護理學和辯證拖護的原則。如他以六經、臟腑辨證,提出包括理、法、方藥、護一體的辯證施護原則。在《傷寒雜病論》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藥護理,還有洗、浴、熏、滴耳、吹鼻等外用藥護理。他提出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護理,也是辯證施護重要內容。張仲景確立的辯證施護原則,為后世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三國時代的名醫扁鵲、華佗等對護理理論體系的確立也有很大的貢獻。如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創造的“五禽戲”,至今仍廣泛應于護理實踐。
向縱深發展時期 從晉到五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中醫護理學也向縱深發展。 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一書,深入闡明了脈理,將脈、證、護相結合,把脈象歸納為28種,為中醫護理觀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據。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一書,對各種病證從病因、病理到治療護理等內容描述得有相當的深度。如在“漆瘡候”中提到:“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毒……”。說明當時已認識到疾病與過敏體質的關系,為后世提出共物過敏及進敏試驗打開了思路。 晉唐醫學興盛,最重要表現在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名著中。這本書不僅是醫學的巨著,而且也是護理的經典。書中有護理精湛的藝術和豐富的內容。他很重視醫德,強調未病先防。“避瘟”篇中記載了井水消毒和空氣消毒的方藥,首創了蔥管導尿方法,對消毒技術、瘡瘍切開引流術和換藥術等護理操作均有很詳細的記載。
高潮時期 宋元時期,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造紙業的興起,給中醫學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金元時期,戰爭頻發,疾病流行,客觀促進了各醫家的學術研究,涌現出金元四大醫家。隨著醫學的分科,護理學也由縱深向高潮發展,主要體現在分科護理方面。
內科:內科辨證施護在宋元兩代發展尤為突出,如《圣濟總錄》的“諸風”專著中,對中風的急救、開關、預防已有詳細記載;宋代張銳《雞峰普濟方》中,根據水腫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腫分為多種類型,根據不同類型分別給相應的施護;朱丹溪的《格致余論》中還記載一位瘀血痰積的病人,先通過精心護理,后以藥治愈的例子,強調了情志護理的重要性。
外科:宋元時間由于戰爭頻發,外傷科護理發展尤為迅速。如在病理上重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護理上重視扶正祛邪;治療上重視內治外治相結合。如李迅的《集驗背祖方》、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著作,對外科疾病的辯證、護理、用藥等都有系統的論述。
婦產科:婦產科護理到宋代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楊子建的《十產論》,詳細記載了橫產、礙產、倒產等各種難產及助產法。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一書,對婦科常見病及孕期、分娩及產后護理都作了詳細論術。
兒科:在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和常見病的辯證施護都有獨特的創見。劉昉的《幼幼新書》,對小兒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視和護理,對小兒臍風以燒灼臍帶預防之法為世界之首創。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