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怎樣使用才更科學合理

藥物選擇 目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有口服、注射兩種劑型,可根據不同的適應癥選用。一般來說,口服制劑作用較緩慢,而注射劑起效迅速、生物學利用率高,后者常用于伴有急性癥狀或拒絕服藥的病人,或長期需要維持治療的慢性患者。
可根據臨床癥狀選藥,以幻覺妄想為主要表現的,可選用氯氮平、維思通、氟哌啶醇、氯丙嗪;以淡漠為主要表現的,可選用三氟拉嗪、氟奮乃靜、維思通、氯氮平、舒必利;以急性精神運動性興奮為主要表現的,可選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平、維思通。根據生理特點,如高齡者或伴有軀體疾病者,應選高效、小劑量、毒性低的藥物。對各種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試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維思通或合并用藥。
合理劑量 抗精神病藥物各具特點,劑量的選擇要因人而異,對年邁體弱伴有軀體疾病者,用藥應更加慎重。通常藥物劑量應以中等量為宜,小劑量往往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高劑量則會增加藥物的副反應。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緩慢增加藥量,其增量時間跨度一般2-3天,可從晚上先開始加量,劑量加到多少要依據藥物類別、劑型、商品劑量、藥物半衰期長短、年齡及軀體健康狀況、進食情況酌情掌握。
如患者癥狀兩周后有所改善,可暫緩或暫不加藥;如原有癥狀作為主要癥結仍不停地困擾病人,則應繼續加大用藥量。至于究竟多大劑量合適,要由臨床醫生來決定。加藥速度過快時,部分患者會出現四肢肌張力增高、活動減少、坐立不安、排尿困難、視物模糊等副反應,嚴重者會出現頸斜或后仰,兩眼球上翻,說話困難。
合理療程 抗精神病藥物在體內吸收起效的時間約10~14天,當藥物加到一定劑量,精神癥狀大部分或完全消失時的藥量稱為“治療量”,此劑量維持的時間對精神病人的療效和預后非常重要,一般要維持8周以上,連續服用3個月,稱為“一個療程”。此后視病情穩定程度,逐漸將藥物減至治療量的1/2到1/3,作為維持量,堅持服用以避免出現病情的反復發作。
盡量單一用藥 抗精神病藥物的選擇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盡量單一用藥,這樣便于觀察癥狀,判定藥物療效,一旦出現藥疹或其他不良反應時,可及時處置。合并用藥雖有助于增加藥效,但某些藥物聯用后會使藥效“打折”,并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更換藥物要慎重 當某種抗精神病藥物效果不理想或因某些原因需要更換時,應緩慢減藥和加藥,不能突然停藥或換藥速度過快。換藥方法不妥,病人會出現多種軀體不適,極少數者可出現高熱、大汗、心率加快、意識不清、全身肌肉強直震顫、尿失禁、脫水,以至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危象。
定期復查心電圖和血常規 氯丙嗪、奮乃靜、氟哌啶醇等藥物目前在我國精神科仍廣為選用,盡管這些藥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可能會對某些臟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較為多見的如心臟、肝臟、血液系統異常,但只要定期檢查心電圖,做必要的血液化驗,發現異常及時調整藥物,就會“防患未然”,將藥物嚴重副反應降到最低。
新藥的應用 目前以維思通為代表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已在我國投入臨床使用。這些藥服用方法簡單,副作用小,被廣大精神病人所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精神癥狀一段時間內仍持續不斷,患者及家屬須保持耐心,因為癥狀的緩解在許多人身上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癥狀加重者應考慮換藥,出現情緒低落者可短期合用抗抑郁藥。
選擇抗精神病藥物時,須根據病人的起病形式、癥狀和生理特點、既往治療史、藥物療效和副反應方面來綜合考慮,以達到患者用藥安全、合理和有效的目的。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