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與月餅的傳說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了,在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慶祝中秋意義何在?這里,就讓我們重溫一些有關中秋與月餅的故事。
拜月神話
根據古書《禮記》說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此處所謂“朝”“夕”皆為祭拜之
意。唐朝開元遺事寫道,“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而宋朝《東京夢華錄》亦記錄“中秋夜民間爭餐酒樓玩月,至于通曉”。由此可知,農歷八月十五日祀月賞月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月餅起源
中秋節為何吃月餅?月餅始于古代面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帶已有記念殷周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一種簡單的面皮包糖醬餡心圓餅。
至漢朝張騫自西域帶回核桃、芝麻與花生的種子后,市面上出現了新餡心高質量的“胡餅”、“麻餅”與“花生餅”。
唐時,欽賜進士登第御宴的宮廷點心為“紅菱餅”。
一直到明代始有明確的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這也跟人們相傳元末時朱元璋(另一說法為其軍師劉伯溫)利用民間中秋互送和必食月餅的習俗,包字條于餅餡中,秘密通知大家統一起義行動的時間,一舉滅元建明,從此月餅更被賦上了民族抗爭精神的化身意義。
團圓之意
至于月餅何以能寓團圓之意。蘇東坡絕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已經道出了人們中秋吃月餅盼團圓的愿望。古往今來普天之下,中華游子莫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是炎黃子孫,不論離國多遠、離鄉多久,一到中秋就會想起月餅,眷念親人。
月餅的創新與復古
月餅成為中秋節日的食品后,品種不斷創新,如最近本地某購物中心推出“月餅山”的噱頭,這習俗在清代已有,清代乾清宮供月御案的“月餅山”高達十數層,墊底巨餅直徑數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頂小餅僅二寸大,三兩重。皇帝拜月餅祈豐年后,把精巧別致的“迷你”小餅賞予寵妃,捧酥香軟糯的“敖爾合”滿語即“奶子”月餅敬奉太后,將墊底大餅切開分賜眾王公大臣、妃嬪公主、福晉命婦,每人一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