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是美容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稱為“香妝”、“妝點”、“妝飾”,其歷史十分悠久。
在距今1800多年的舊石器時代,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人已會使用骨針縫制衣服,用成串貝殼、美麗的小石頭等作裝飾;新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上還出現了婦女用紅土涂臉等美容化妝的痕跡。
先秦時期,宮中婦女已開始白粉敷面,用黛畫眉了。黛是一種礦石,并不堅硬,脆軟易染,在礦物學上屬于“石墨”一類。其中品種最名貴的叫做“螺子黛”,最早出現在漢魏時期。在《楚辭》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的詩句,《韓非子》中也有“毛婧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的記載。此時,化妝品出現了粉黛、胭脂、眉墨、蘭膏等品種。史書記載,在二千多年前的殷朝,殷紂王就喜歡把紅蘭花(中藥)搗成汁,給寵妻愛妃染紅臉蛋和紅指甲。因燕國出產的紅花汁質量最好,被稱為“燕汁”、“燕支”,這也是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胭脂品種。后,宋人高承所著《事物記源》中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之說,不難看出至秦代已有人用修畫眉毛,涂搽腮紅的方法來化妝了。
另外,據記載在春秋時期,美女西施已懂得以水代鏡來梳妝打扮;殷人已出現了銅鏡梳妝打扮的記載;到漢代,各種銅鏡已成為婦女梳妝打扮的常用工具,漢代貴族婦女的奩盒(梳妝匣)中還裝有假發、梳篦、毛刷和胭脂粉等化妝用具及用品。
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也不斷提高。一些貴族婦女不僅喜歡涂脂搽粉,也標新立異地在額上、眉間、兩頰畫上或貼上各種花紋的圖案,或將翠珠、金鉑鏤貼在臉上作“妝靨”。這種化妝在晚唐最為盛行,“妝靨”盛行情況,在古代文學中也可窺見一斑,如劉禹錫寫道:“花面丫頭有十三四”;溫庭筠也有“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的詩句。傳說南北朝時期,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睡于含章殿的前檐下,正好有幾瓣梅花落在前額,宮人見了異口稱贊,爭相模仿,“梅花妝”從此便流傳開來,歷經隋唐五代,直到宋代仍盛行不衰。至今,在敦煌壁畫中,我們還可看到有在額上貼著四瓣或五瓣的梅花形圖案的人像。
發展至唐代,婦女的美容化妝已十分普遍,出現了紅妝、催妝、曉妝、醉妝、淚妝、桃花妝、仙蛾妝、血暈妝等名稱,尤其“紅妝”最為流行。所謂“紅妝”,就是先在臉部抹上白粉,在白粉上再涂上紅胭脂。傳說楊貴妃特別愛用胭脂,有一年冬天,她和父母告別時,臉上的淚水結成了紅色的薄冰。夏季天氣炎熱,她汗流滿面時,擦臉用的手絹竟染成了紅色。相傳,楊貴妃還會應用面部貼金的方法來彌補臉上的缺陷。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