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過分依戀也是病
同事小陳有個寶貝女兒,小名叫菲菲,快3歲了。那天小陳帶她到辦公室來玩,大家見她長得漂亮,這個想親親,那個要抱抱。可是菲菲卻像一只可憐的小老鼠,躲在媽媽背后,任大家怎么哄、怎么騙,就是不肯與大家親近。
菲菲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難照顧家里。因此孩子一出生,小陳就一直請假沒上班,全副身心呵護小菲菲。小陳愛孩子,真的可以說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母女兩人日夜廝守,跟懷孕時相比,簡直就差一層肚皮了。
不久前,單位通知小陳上班。小陳心中很是不舍,成天唉聲嘆氣的,生怕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苦著臉對女兒說:到了幼兒園,就見不到媽媽了,沒有人保護你了。思來想去,萬不得已,最后終于狠狠心,流著眼淚,將菲菲送進了幼兒園。
菲菲進了幼兒園,更是一刻也離不開媽媽。還沒進大門,就緊緊拉著媽媽的衣角不肯放手。一進大門,就哭個不停,差點憋過氣去。一直哭到中午,不肯吃飯,把喝水的小杯子也扔了。其他小朋友都午睡了,她還吵著要媽媽。兩位老師無論怎么哄勸都沒有效果,不得已請來了經驗豐富的主任,最后也束手無策。
過了兩三天,菲菲雖然不大哭鬧了,但在幼兒園總是悶悶不樂的,上課低著頭,老掉眼淚,下課也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下午早早地就站在門口,等著媽媽來接。回到家里就一刻不停地跟著媽媽,連上衛生間也不肯分開,生怕媽媽離開。晚上睡著了,還常常驚叫媽媽!媽媽!。
見寶貝女兒這樣離不開自己,小陳上班時也心神不寧,總出岔子。
我在幼兒園保健室待過好幾年,這些事見過不少。有的孩子一見(或預料到)媽媽或其他家人離開,就生怕其再也不回來了;有的無端擔心媽媽或親人離開后,自己就會被拐騙,或遭到傷害,發生危險,從而哭叫、吵鬧,或神情淡漠、行為退縮,甚至不吃不睡。聯想到那天菲菲在辦公室的表現,又問了小陳菲菲出生后的喂養和生長發育情況、教育方法以及家族史等有關問題,最后我坦誠地告訴小陳:你家菲菲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癥。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在孩子與家人,尤其是與媽媽分離時,出現極度焦慮反應。這在6歲以下兒童中比較常見,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起源是孩子對媽媽過分依戀。
小陳不太相信,說:你別嚇我了。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天生就該想著媽。不是有首歌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嗎?……
我打斷她說:我并沒說孩子不該想著媽,我說的是過分。說實話,菲菲可以說就是讓你給寵壞的。
接著,我很認真地告訴她,父母疼愛孩子,孩子眷戀父母,是人的天性或本能。至于依戀,更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現,它源于孩子對養育、愛護自己的人的一種信賴感;和由此產生的親情需要和安全體驗。一定的依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溺愛,便可能導致孩子的過分依戀。一旦暫時與親人分開,就會哭泣、吵鬧,或悶悶不樂,與其他人疏遠,行為異常突出。少數患兒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腹痛等癥狀,病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這與一般孩子離開親人后的通常反應不同,是一種病態情緒。
菲菲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難照顧家里。因此孩子一出生,小陳就一直請假沒上班,全副身心呵護小菲菲。小陳愛孩子,真的可以說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母女兩人日夜廝守,跟懷孕時相比,簡直就差一層肚皮了。
不久前,單位通知小陳上班。小陳心中很是不舍,成天唉聲嘆氣的,生怕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苦著臉對女兒說:到了幼兒園,就見不到媽媽了,沒有人保護你了。思來想去,萬不得已,最后終于狠狠心,流著眼淚,將菲菲送進了幼兒園。
菲菲進了幼兒園,更是一刻也離不開媽媽。還沒進大門,就緊緊拉著媽媽的衣角不肯放手。一進大門,就哭個不停,差點憋過氣去。一直哭到中午,不肯吃飯,把喝水的小杯子也扔了。其他小朋友都午睡了,她還吵著要媽媽。兩位老師無論怎么哄勸都沒有效果,不得已請來了經驗豐富的主任,最后也束手無策。
過了兩三天,菲菲雖然不大哭鬧了,但在幼兒園總是悶悶不樂的,上課低著頭,老掉眼淚,下課也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下午早早地就站在門口,等著媽媽來接。回到家里就一刻不停地跟著媽媽,連上衛生間也不肯分開,生怕媽媽離開。晚上睡著了,還常常驚叫媽媽!媽媽!。
見寶貝女兒這樣離不開自己,小陳上班時也心神不寧,總出岔子。
我在幼兒園保健室待過好幾年,這些事見過不少。有的孩子一見(或預料到)媽媽或其他家人離開,就生怕其再也不回來了;有的無端擔心媽媽或親人離開后,自己就會被拐騙,或遭到傷害,發生危險,從而哭叫、吵鬧,或神情淡漠、行為退縮,甚至不吃不睡。聯想到那天菲菲在辦公室的表現,又問了小陳菲菲出生后的喂養和生長發育情況、教育方法以及家族史等有關問題,最后我坦誠地告訴小陳:你家菲菲患了兒童分離性焦慮癥。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在孩子與家人,尤其是與媽媽分離時,出現極度焦慮反應。這在6歲以下兒童中比較常見,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起源是孩子對媽媽過分依戀。
小陳不太相信,說:你別嚇我了。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天生就該想著媽。不是有首歌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嗎?……
我打斷她說:我并沒說孩子不該想著媽,我說的是過分。說實話,菲菲可以說就是讓你給寵壞的。
接著,我很認真地告訴她,父母疼愛孩子,孩子眷戀父母,是人的天性或本能。至于依戀,更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現,它源于孩子對養育、愛護自己的人的一種信賴感;和由此產生的親情需要和安全體驗。一定的依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家長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溺愛,便可能導致孩子的過分依戀。一旦暫時與親人分開,就會哭泣、吵鬧,或悶悶不樂,與其他人疏遠,行為異常突出。少數患兒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腹痛等癥狀,病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這與一般孩子離開親人后的通常反應不同,是一種病態情緒。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