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鴨步”治療要盡早
湖南某農場一家三代從外婆到小孫女均患上了同一種病,外婆因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一輩子走路搖搖晃晃,外號叫鴨婆婆。母親盡管在少女時做了復位手術,但還是留下了一定的殘疾。孫女由于發現早,僅6個月大就在醫院采用手法復位和石膏固定,現在走路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樣。這一家三代得的病叫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其治療效果與接受治療的年齡有著密切聯系,發現越早,治療越及時,往往效果越好。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特點是生后或生后不久股骨頭脫出髖臼,且病變常累及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它是小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據我國北京、上海、大連等六城市對8萬余例嬰兒調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在0.19%—8.2%之間,平均為3.9%。該病的發病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高:一是以女孩占絕對優勢,男女之比為1:6;二是單側發病比雙側多見;三是左側比右側多一倍。患兒血緣親屬的患病率為20%—30%,直系親屬為3%—4%。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治療上提倡一個早字,出生至1歲是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3歲以內的患兒主要采用牽引、手法復位、石膏及支具等保守治療,治愈率很高。3歲以上的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分增加,內收肌的攣縮明顯,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則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功能常難以達到正常。如果延誤治療,最終導致不可逆的痛性骨關節炎和不同程度的殘廢。
家長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呢?如果寶寶的會陰部增寬,臀部皺褶明顯不對稱,就要提高警惕。可以將患兒放在床上,可能發現兩側肢體不等長(如果是單側脫位)。如果寶寶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于另一側,在給寶寶換尿布或洗澡時,甚至聞到髖關節有彈響聲,這時先髖可能性就更大了。到醫院骨科攝片大都可確診。待患兒開始走路(較同齡兒晚),如果是雙側脫位則出現鴨步,單側脫位則為搖擺跛行,大腿粗隆部突出,腰前凸增大,肢體短縮更為明顯,這時應盡早行手法復位外固定,以免發生軀體缺陷。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特點是生后或生后不久股骨頭脫出髖臼,且病變常累及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它是小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據我國北京、上海、大連等六城市對8萬余例嬰兒調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在0.19%—8.2%之間,平均為3.9%。該病的發病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高:一是以女孩占絕對優勢,男女之比為1:6;二是單側發病比雙側多見;三是左側比右側多一倍。患兒血緣親屬的患病率為20%—30%,直系親屬為3%—4%。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治療上提倡一個早字,出生至1歲是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3歲以內的患兒主要采用牽引、手法復位、石膏及支具等保守治療,治愈率很高。3歲以上的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分增加,內收肌的攣縮明顯,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則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功能常難以達到正常。如果延誤治療,最終導致不可逆的痛性骨關節炎和不同程度的殘廢。
家長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呢?如果寶寶的會陰部增寬,臀部皺褶明顯不對稱,就要提高警惕。可以將患兒放在床上,可能發現兩側肢體不等長(如果是單側脫位)。如果寶寶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于另一側,在給寶寶換尿布或洗澡時,甚至聞到髖關節有彈響聲,這時先髖可能性就更大了。到醫院骨科攝片大都可確診。待患兒開始走路(較同齡兒晚),如果是雙側脫位則出現鴨步,單側脫位則為搖擺跛行,大腿粗隆部突出,腰前凸增大,肢體短縮更為明顯,這時應盡早行手法復位外固定,以免發生軀體缺陷。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