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是怎么回事?
酒渣鼻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痼疾,多見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雖然本病一般對人體健康無嚴重危害,自覺癥狀也較輕微,但由于本病妨礙了面容的美觀,往往給患者在心理上帶來痛苦和煩惱。現代西醫學尚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鎮靜,補充維生素B族等對癥治療,療效不確切,且容易復發。 酒渣鼻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識,《素問·熱論》記載:“脾熱病者,鼻先赤。”《魏書·王慧龍傳》已出現酒耱鼻之名。《諸病源候論》認為:“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寒之氣相搏所生。”說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機與飲酒和寒溫失調有關。《丹溪心法》稱之為“肺風”。鑒于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稱為“肺風粉刺”。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說:“肺風、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種。”唐代以前,治療以外治為主,主要藥物為水銀、雄黃等。至元代,逐步開始用內服方藥。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風、和血”(《外科啟玄》)為原則。清代對本病論述比較突出的是《醫宗金鑒》。該書指出,由肺經血熱引起的稱為肺風粉刺;由血瘀凝結而成稱為酒皺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飲宣肺清熱,后者用涼血四物湯、梔子仁丸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從其描述的癥狀來看,兩者當屬同一病癥的不同階段,前者較輕,而后者較重。《醫林改錯》則采用通竅活血湯治療,因而活血化瘀也成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藥以《醫宗金鑒》創制的有效方劑顛倒散為代表,且一直被廣泛沿用至今。 酒渣鼻
現代對本病的研究自1958年哈爾濱醫學院皮膚科教研室報道用中藥治療本病40例以后,各地陸續有臨床觀察資料出現。至1989年,報道文章有50多篇,累計病例己超過5500例,療效大多數在80%以上。總的來看,50~60年代,以繼承明清時期的有效方劑為主,有些民間驗方和秘方也見于報端,但為數不多。70~80年代,臨床文章及病例數大為增加,多以外用專方治療為主,較少辨證分型。有按中醫辨證分型內服中藥治療本病,也能獲得較好的療效,但為數不多。近年來,在繼承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現代西醫學對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療又有新的進展。有醫者經臨床研究認為,本病由蠕形螨蟲引起。對此論的認識雖尚未統一,但無疑是一種新的思路。酒渣鼻
通過古今醫家的實踐,特別是近40年的探索,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飲食不節和風寒外束。其病理變化可歸納為脾胃積熱、肺經積熱和寒凝血瘀三個方面。
脾胃積熱 脾胃素有積熱,或素嗜飲酒,過食辛辣之品,故生熱化火,胃火循經熏蒸,則絡脈充盈,鼻部出現潮紅。
肺經積熱 肺開竅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熱,熱與血相搏,毒熱外發肌膚,蒸于肺竅而發為本病。
寒凝血瘀 濕熱積于胃,蒸于肺,復遇風寒之邪客于皮膚,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結,鼻部先紅后紫,久則變為黯紅。
關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來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蟲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議把本病改為“毛囊蟲皮炎”。從報道的文獻看,對于毛囊蟲感染導致本病的發生,似已被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但認識還沒有完全一致。如有報道說檢查部分初診的本病患者,結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蟲檢查都呈陽性。因此,毛囊蟲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發病的唯一因素。也有報道用中藥滅螨方法治療本病30例,結果全部有效。同時發現在相當一部分皮損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檢查到毛囊蟲,因此認為,蠕形螨蟲可能是一種條件致病螨類,若無適宜的條件,可使螨處于靜止狀態而不引起疾病。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確定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濕疹]慢性濕疹驗方 07-23 [凍瘡]冬病夏治防凍瘡 07-21 [膿皰瘡]夏季當心膿皰瘡 05-24 [帶狀皰疹]火針治帶狀皰疹神經痛 04-20 [凍瘡][圖文]凍瘡是怎么形成的? 03-09 [凍瘡][圖文]凍瘡怎么治 凍瘡的治療方法 03-09 [帶狀皰疹]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疼痛之脈案 03-02 [帶狀皰疹]病毒性帶狀皰疹 03-02 [帶狀皰疹][圖文]帶狀皰疹后遺癥的外用治療… 02-28 [帶狀皰疹][圖文]帶狀皰疹的癥狀及后遺癥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