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
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
中醫古籍中無冠心病的名稱,但對冠心病的臨床癥狀,《內經》及歷代中醫文獻多有描述。例如:“邪在心,則病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還記載有“暴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病”“胃心痛”“真心痛”等病癥的癥候。“胸痹心痛短氣病”的名稱為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所正式提出。《圣濟總錄*胸痹門》中說:“胸痛者,胸痹痛之類也……胸膺兩乳間刺痛,甚則引背胛或徹背膂。”顯然,胸痹心痛病類似冠心病心絞痛。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
胸痹心痛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病機有虛實兩方面:實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痹遏胸陽阻滯心脈;虛為心脾肝腎虧虛,功能失調。其發病機制綜合論之,或因各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導致胸陽不振,心脈氣滯血瘀;或因心脈自身原因而氣血瘀阻,“不通則痛”。
胸痹心痛的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逼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安臥。其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脾腎也有一定關系。一般地說,胸痹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辨證首先當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應區別陰寒、痰濁、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別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
2.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后顧其本,必要時可根據虛實標本的主次,兼顧同治。祛邪治標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濁豁痰為主,扶正固本常以溫陽補氣,益氣養陰,滋陰益腎為主。
近代中醫對冠心病的研究,最早臨床文章見于1955年,提出本病相當于中醫之“胸痹”、“真心痛”。50年代以個案介紹為主,臨床探討及基礎研究極少。60年代臨床資料逐漸增多,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法則、辨證分型、治療方藥等有所闡述,并取得了初步療效,但基礎研究仍很少;至70年代臨床資料及理論探討明顯增多,全國性學術會議的不斷召開,促進了研究工作發展,使療效不斷提高。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