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痰飲是指水液在體內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其中,飲留胃腸者為痰飲(狹義),飲留脅下者為懸飲,飲溢四肢肌膚者為溢飲,飲停胸肺者為支飲。西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滲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擴張、胃腸功能紊亂、幽門梗阻、腎炎水腫等疾病的某一階段具有相應臨床表現者,可參照本證進行辨證論治。
痰飲治療的診斷要點 |
|
痰飲治療的辨證分析 |
痰飲發病機理主要責之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欲所傷,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對津液的通調轉輸蒸化失職,陽虛陰盛,以致水飲內停。 辨證者應根據飲停部位,分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同時還應掌握體虛邪實的特點,從癥狀區別標實與本虛的主次。治療當以溫化為原則,即《金匱要略》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因痰飲總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之證,故健脾、溫腎為其正治,發汗、利水、攻逐,乃屬治標的權宜之法,侍水飲漸去,仍當溫補脾腎,扶正固本,以杜水飲生成之源。 |
痰飲治療的辨證論治 |
痰飲 【證見】 形體消瘦,胸脘脹滿,納呆嘔吐,胃中振水音或腸鳴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頭昏目眩,心悸氣短。舌苔白潤,脈弦滑。 【治法】 溫陽化飲。 【方藥】 主方茯桂術甘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吳茱萸9克、肉桂6克。飲郁化熱者,可改用己椒藶黃丸(張仲景《金匱要略》)。 懸飲 【證見】 病側脅間脹滿刺痛,轉側及咳唾尤甚,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 宣利逐飲。 【方藥】 1.主方柴枳半夏湯(李梃《醫學入門》)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枳實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單方驗方懸飲湯(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蔞、葶藶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蘇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支飲 【證見】 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顏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 溫肺化飲。 【方藥】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細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支飲湯(袁桂生驗方) 處方:麻黃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細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蔞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飲 【證見】 四肢沉重或關節重,甚則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干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 發表化飲。 【方藥】 主方小青龍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麻黃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細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體浮腫明顯者,加豬苓15克、澤瀉12克。內有郁熱者,加石膏30克。 |
痰飲治療的其他療法 |
1.針灸療法 3.預防調護 |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