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嘔吐是指由于胃氣上逆,迫使胃之內容物從口吐出的病證。古醫書將有聲有物稱為嘔,有物無聲稱為吐,有聲無物稱為干嘔。西醫之消化系統病變,或其他疾病而合并嘔吐癥狀者,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嘔吐的診斷要點 |
|
嘔吐的辨證分析 |
嘔吐發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其病位在胃,關系到肝、脾。 臨床當詳辨虛實。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治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虛證多為脾胃運化功能減退,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治以扶正為主,或溫中健胃,或滋養胃陰。 |
嘔吐的辨證論治 |
寒性嘔吐型 【證見】 常因受寒而起病,吐出物多為不消化的食物,或嘔吐清水,口淡,或有怕冷,發熱,腹微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 散寒止嘔。 【方藥】 1.主方藿香正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藿香12克,蘇葉、厚樸、法半夏、生姜各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藿香半夏生姜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藿香、紫蘇根、生姜各15克,法半夏12克。水煎服。 (2)柿蒂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柿蒂6克,丁香9克,生姜10克,紫蘇葉10克,陳皮9克。水煎服,每日2劑。 熱性嘔吐型 【證見】 嘔吐來勢急迫有力,吐出物有酸臭氣味,口干,煩躁不安,面紅目赤,尿短黃。苔黃,脈數。 【治法】 清熱止嘔。 【方藥】 1.主方黃連溫膽湯(孫思邈《千金方》)加減 處方:黃連、枳實、竹茹各10克,茯苓、法半夏各12克,陳皮6克,蘆根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蘆根煎(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蘆根90克,切碎,水煎服。 (2)連蘇飲(羅飛《湖南中醫雜志》1987.5) 處方:黃連、紫蘇梗各10克,水煎,頻飲。 (3)黃連石膏末(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黃連3克(姜炒),石膏60克(火煅)。上藥研細末,開水分2次沖服,每日l劑。 傷食嘔吐型 【證見】 多因飲食不節引起,吐出宿食,酸臭難聞,脘腹脹痛,納呆。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 消食止嘔。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神曲、法半夏各10克,山楂、茯苓、連翹、厚樸各12克,陳皮6克,雞內金10克,布渣葉15克,谷芽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保濟丸(或保和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山楂內金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山楂15克,藿香12克,布渣葉15克,雞內金10克。水煎服。 脾虛嘔吐型 【證見】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飲食稍不慎即嘔吐,伴胃納差,腹脹,喜溫怕冷,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潤,脈細弱。 【治法】 健脾溫中止嘔。 【方藥】 1.主方六君子丸(虞摶《醫學正傳》)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茯苓、法半夏各12克,陳皮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寒甚者,加干姜、吳茱萸各10克、熟附子9克。 2.中成藥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伏龍肝湯 處方:伏龍肝(灶心土)30~60克,水煎15分鐘澄清后,去渣取湯,加入姜汁1匙服用。 (2)黨參陳皮生姜粥(李振瓊驗方) 處方:黨參3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粳米50克。上藥先煎取汁100毫升,再放粳米煮粥,粥成加入姜汁,一沸后即可食。每日2劑。 胃陰虛嘔型 【證見】 嘔吐反復發作,或干嘔無物,口燥咽干,饑不思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養胃止嘔。 【方藥】 1.主方麥門冬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麥冬15克,太子參30克,法半夏10克,白芍12克,山藥15克,石斛12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 (1)百合煎(中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處方:百合45克,雞子黃1枚,用水洗百合浸一夜,去其水,再用清水煎,加雞子黃,攪勻再煎,溫服。 (2)烏梅蜂蜜膏(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烏梅120克,蜂蜜120克。上藥熬膏,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
嘔吐的其他療法 |
1.針灸療法 4.預防調護 |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