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
來自互聯網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5-10-3 16:11:54

爛喉痧是感受溫熱時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于冬春季節,起病急驟。臨床表現以發熱,咽喉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等為特點。因其能相互傳染,引起流行,故又名“疫喉痧”。由于西醫的猩紅熱等臨床癥狀表現與本病相似,所以可參照辨證治療。
| 爛喉痧的診斷要點 |
|
多發生于冬春兩季。
多有與爛喉痧病人接觸史。
臨床多見起病急驟,出現發熱,咽候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紅絳起刺狀如紅梅等。
應注意與白喉、麻疹相鑒別。白喉雖有咽喉腫痛,但有典型的白色偽膜,無皮疹;麻疹之皮疹出現于病后3天左右;而本病發生當天即可出現痧疹,且伴咽喉紅腫疼痛顯著,甚則糜爛。
| 爛喉痧的辨證分析 |
|
本病系人逢正氣虧虛,感觸溫熱時毒而發病。溫熱時毒自口鼻而入,肺胃首先受病;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皮毛與肌肉分別為肺胃所主,溫熱時毒充斥肺胃,肺氣不宣,衛分受邪,則見發熱、惡寒;肺胃熱毒上攻咽喉,故咽喉紅腫疼痛,甚則糜爛;肺胃熱毒竄擾肌膚血絡,則肌膚丹痧密布。本病所及主要臟腑是肺、胃。感邪輕者,病在肺衛;重者氣分胃熱熾盛;更甚者,也可內陷營血;病至后期,多見毒去陰傷。
本病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根據不同的病變階段,可分別佐以透衛泄熱、清氣涼營、生津養陰等。
| 爛喉痧的辨證論治 |
|
毒侵肺衛型 【證見】 初起憎寒發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或糜爛,肌膚丹痧隱約。舌尖邊紅,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脈數。
【治法】 透衛泄熱,清咽解毒。
【方藥】
1.主方清咽梔豉湯(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生梔子9克,香豆豉9克,金銀花12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蟬蛻3克,白僵蠶6克,水牛角18克(刨片先煎,代犀角),連翹9克,桔梗6克,馬勃8克,蘆根30克,燈心草8克,竹葉9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表郁較重,惡寒持續,頭痛、周身酸痛且無汗出者,可去水牛角,酌加荊芥9克,防風9克。若咽喉痛者,可加崗梅根15克,玄參18克,青果10克。
2.中成藥
(1)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4次。
(2)咽喉丹,每次口服1丸,每日2—3次。
(3)冰梅丸,每次口服10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竹葉柳蒡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蟬蛻6克,牛蒡子9克,荊芥9克,玄參12克,甘草3克,麥冬12克,干葛12克,薄荷6克,知母10克,西河柳15克,竹葉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毒壅氣分型 【證見】 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腐爛,肌膚丹痧顯露。舌紅赤有珠,苔黃燥,脈洪數。
【治法】 清氣泄熱,瀉火解毒。
【方藥】
1.主方余氏清心涼膈散(王孟英《溫熱經緯》)
處方:連翹9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薄荷6克,生石膏30克(先煎),桔梗6克,竹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丹痧顯露,色澤鮮紅者,加紫草9克、生地黃12克、赤芍12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9克(后下)、芒硝8克(沖)。汗少或汗出不暢者,加青蒿9克(后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用3克加人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2)清開靈注射液,用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3)板藍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清咽化痧煎(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鮮金銀花15克,牡丹皮12克,玄參20克,紫草10克,鮮生地黃20克,人中黃10克(老黃瓜汁代),麥冬10克,石膏40克(先煎),牛蒡子10克,赤芍10克,犀角3克(水牛角30克代),知母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毒燔氣營(血)型 【證見】 咽喉紅腫糜爛,甚則氣道阻塞,聲啞氣急,丹痧密布,紅暈如斑,赤紫成片,壯熱,汗多,口渴,煩躁。舌絳干燥,遍起芒刺,狀如紅梅,脈細數。
【治法】 清氣涼營,解毒救陰。
【方藥】
1.主方涼營清氣湯(《丁甘仁醫案·喉痧證治概要》)
處方:水牛角30克(先煎,代犀角),鮮石斛25克,黑梔子9克,牡丹皮9克,鮮生地黃25克,薄荷6克,黃連3克,赤芍9克,玄參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5克,連翹9克,鮮竹葉12克,蘆根30克,茅根30克,老黃汁30克(沖服,代金汁)。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喉中痰鳴、痰多難咯者,加竹瀝30克沖服。熱毒熾盛,引動肝風者,加羚羊角骨15克(先煎),鉤藤12克。若吐血、衄血者,加童便20—40毫升沖服。
2.中成藥
(1)醒腦靜注射液,用于兼熱毒內陷心包,出現灼熱神昏、肢涼脈沉者,以8~lO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注,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
(2)參附針,用于兼熱毒內閉外脫,出現丹痧突然隱沒、肢體厥冷、汗出神迷、息弱脈伏者,以10—20毫升加人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靜脈點滴,后接滴醒腦靜注射液20毫升加10%葡萄糖250毫升。
3.單方驗方犀角玄參湯(鄭重光《溫疫論補注》)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玄參30克,升麻8克,射干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余毒傷陰型 【證見】 咽喉腐爛漸減,但仍疼痛,壯熱已除,惟午后仍低熱,口干唇燥,皮膚干燥脫屑。舌紅而干,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 養陰生津,清泄余熱。
【方藥】
1.主方清咽養營湯(陳耕道《疫喉淺論》)
處方:西洋參12克,生地黃15克,茯神12克,麥冬12克,白芍10克,天花粉15克,天冬12克,玄參15克,知母12克,炙甘草6克。水煎去渣,兌蔗汁1杯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發熱仍甚,咽喉疼劇者,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板藍根20克。夜寐差、咳嗽者,加杏仁12克,沙參15克,夜交藤12克。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6克,鹽開水送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青柴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青蒿12克,銀柴胡12克,牡丹皮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5克。水煎2次用2次服,每日2劑。
| 爛喉痧的其他療法 |
1.吹喉治療 玉鑰匙(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對爛喉痧患者,咽喉紅腫,尚未糜爛時,可用玉鑰匙吹喉做局部治療。
玉鑰匙處方:焰硝45克,硼砂15克,冰腦1克,白僵蠶3克,共研為極細末和勻。每次以竹管吹l~1.5克入喉中,每日3~4次。具有清熱消腫的功能,也可用雙料喉風散代用,每日數次噴喉。
2.漱喉治療 用土牛膝根300-500克(鮮者)洗凈,搗爛絞取自然汁,重湯燉溫,頻頻噙漱喉,具有消炎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也可用射干泡開水絞汁,加少許醋拌勻,每日數次噙嗽喉,具有同樣效果。 | 3.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