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fā)生疼痛而言。常見于西醫(yī)的內(nèi)科腹痛,如急性胰腺炎、胃腸痙攣、神經(jīng)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腹痛等。
腹痛的診斷要點 |
|
腹痛的辨證分析 |
腹痛病因為外感時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及素體陽虛等,導致氣機郁滯,脈絡(luò)痹阻或經(jīng)脈失養(yǎng)。但其病因病機,不外寒、熱、虛、實四端。 臨床辨證應辨別其寒、熱、虛、實,在氣在血,在腑在臟。一般而論,實痛拒按,虛痛喜按;飽則痛為實,饑則痛為虛;得熱痛減為寒,得寒痛減為熱;氣滯腹部脹痛,痛無定處;血瘀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從部位辨證,小腹疼痛,掣及兩肋,多屬肝膽病;小腹痛及臍周多屬脾胃、小腸、腎、膀胱的病。治療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實證重在祛邪疏導,虛寒當溫補陽氣。 |
腹痛的辨證治療 |
寒邪內(nèi)阻型 【證見】 腹痛急驟,得溫痛減,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 溫中散寒。 【方藥】 1.主方正氣天香散(《證治準繩》引劉河間方)加減 處方:香附、烏藥各12克,紫蘇葉10克,陳皮6克,木香6克(后下),高良姜12克,延胡索10克,干姜、甘草各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良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十香丸,每次l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蜀椒散寒湯(田鳳鳴等《中國秘方全書》) 處方:蜀椒、橘皮、生姜各10克。水煎服。 濕熱壅滯型 【證見】 腹痛拒按,腹部脹滿,大便秘結(jié)或溏滯不爽,尿短赤,口干苦。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熱通腑止痛。 【方藥】 1.主方大柴胡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柴胡、枳實、白芍、川楝子、厚樸各12克,黃芩10克,大黃10克(后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濕熱蘊結(jié)肝膽腹痛者,可加茵陳20克、梔子12克、郁金lO克。 2.中成藥 (1)枳實導滯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小陷胸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大黃30克,開水泡30分鐘,去渣,分服。若無腹瀉,可加入芒硝10克。 (2)消胰飲(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柴胡、黃芩、黃連、木香、枳殼各6克,金鈴子、神曲各9克,厚樸5克。水煎服。便秘者加大黃9克(后下)、玄明粉12克。 (3)急胰方(張伯臾驗方) 處方:生大黃9克(后下),玄明粉9克(沖),枳實12克,生山楂15克,紅藤、敗醬草各30克。水煎服。 中虛臟寒型 【證見】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氣短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 溫中補虛。 【方藥】 1.主方理中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黨參20克,干姜10克,白術(shù)12克,黃芪15克,廣木香6克(后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丁蔻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附桂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九香白術(shù)湯(任春秀《陜西中醫(yī)》1989.7) 處方:九香蟲(研末沖服)、白術(shù)、黨參、高良姜、藿香、厚樸各lO克,山楂、茯苓各15克,砂仁6克,檀香3克。水煎服。 飲食積滯型 【證見】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惡食,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膩,脈滑實。 【治法】 消食導滯。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神曲12克,山楂15克,連翹12克,法半夏10克,陳皮6克,萊菔子15克,大腹皮12克,枳實12克,雞內(nèi)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保濟丸,每次1瓶,每日3次。 (2)開胸順氣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消滯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山楂、神曲、麥芽、陳皮、半夏、茯苓、連翹、萊菔子、白術(shù)各9克,高良姜、木香各2克。水煎服。 氣滯血瘀型 【證見】 以氣滯為主者,證見脘腹脹痛,攻竄不定,痛引少腹,得噯氣則脹痛減,遇惱怒則加劇,苔薄,脈弦;以血瘀為主者,則痛勢較劇,痛處不移,舌質(zhì)青紫,脈弦或澀。 【治法】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柴胡、枳殼、白芍、郁金各12克,香附、青皮各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水煎服。 偏血瘀者,可加蒲黃、五靈脂各12克,延胡索15克,三七6克。 2.中成藥 (1)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3次。 (2)元胡索止痛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芍草元胡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炒白芍10克,炙甘草20草,延胡索15克,川楝子20克,柴胡15克,木香10克。水煎服。 (2)五靈三七散(劉國普驗方) 處方:五靈脂、延胡索、草豆蔻、三七各等份,共研為末,每次10克,每日3次。 |
腹痛的其他療法 |
1.外治法 (1)艾葉適量,用醋炒熱,布包敷于神闕穴及痛處。適用于寒痛、虛實痛。 (2)野菊花莖葉適量,冷飯適量,共搗爛成餅狀,外敷于肚臍神闕穴。適用于熱性腹痛。 2.針灸療法 (1)針刺:腹痛取內(nèi)關(guān)、支溝、中脘、關(guān)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腹中切痛取公孫;積痛取氣海、中脘、隱白。 (2)灸法:臍中痛,大便溏,灸神闕。 3.飲食療法 (1)生姜粥:生姜15克(打碎),放碗內(nèi),加入沸熱粥,加蓋煽片刻,加鹽調(diào)味服食。適用于寒邪內(nèi)阻型腹痛。 (2)大黃蜜糖水:大黃15克,加沸水200毫升泡15分鐘,加蜂蜜適量,代茶飲用。適用于濕熱壅滯腹痛。 (3)黃芪良姜糯米粥:黃芪20克,高良姜6克(研末),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黃芪與糯米煮成熟,再加入高良姜末及紅糖煮片刻,趁熱服食。適用于中虛腹痛。 (4)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早晚各1料。適用于脾胃虛寒型腹痛。 4.預防調(diào)護 |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疾病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教學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文獻
- 學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jié)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jié)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guān)節(jié)炎]膝關(guān)節(jié)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jié)石][圖文]腎結(jié)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