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
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5-10-3 15:04:35

伏暑是由暑濕之邪引起而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的急性熱病。其發(fā)病急驟,病勢既重又纏綿難愈;初起寒熱不規(guī)則,有發(fā)熱、心煩、口渴、脘痞、苔膩等暑濕之邪內(nèi)蘊外發(fā)的證候表現(xiàn)為主要特點。根據(jù)其發(fā)生季節(jié)及臨床表現(xiàn),臨床上西醫(yī)的秋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病毒性腦炎等,可參考本病辨證治療。
伏暑的診斷要點 |
本病多發(fā)生于秋冬季節(jié)。
發(fā)病急驟,起病即見有暑濕之邪內(nèi)蘊的里熱證候,出現(xiàn)衛(wèi)氣同病或衛(wèi)營同病的證候。
病程中出現(xiàn)但熱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不除,大便不爽,色黃如醬,肛門灼熱,為本病暑濕挾滯郁于胃腸之特征。
本病應注意與暑溫、暑濕、濕溫相鑒別。后三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暑溫初起為陽明氣分熱盛而無兼濕邪的見證,暑濕初起暑濕郁遏肌表,濕溫初起邪遏衛(wèi)氣而濕重于熱,與本病發(fā)于秋冬,初起即有暑濕內(nèi)蘊里熱明顯之衛(wèi)氣同病或衛(wèi)營同病,自是不同。
伏暑的辨證分析 |
伏暑的發(fā)生,一般認為是感受暑濕之氣,迨至深秋或入冬,復感當令之邪而誘發(fā)。故發(fā)病之初必兼有衛(wèi)表見證,衛(wèi)氣同病者暑濕證候明顯,衛(wèi)營同病者暑熱證候突出。病變所及部位、臟腑,主要是衛(wèi)表、肺、胃、腸、膽等。若邪舍營分,熱逼血分,也可出現(xiàn)神昏、斑疹、出血等危重證候。
暑濕之邪最易阻遏氣機,發(fā)病多有衛(wèi)表證候表現(xiàn),但以衛(wèi)氣同病為多。若陰虛陽盛之體,則邪多客于營分而見衛(wèi)營同病;表邪一解,往往出現(xiàn)暑濕郁于少陽,或困結(jié)腸腑;病邪深入營血,則可見到熱在心營,下移小腸,或熱困心包,血絡瘀滯之見證。
本病總的治療原則為清熱化濕。初起衛(wèi)氣同病宜解表清暑化濕,衛(wèi)營同病宜清營透表;根據(jù)病邪之傳變,而后可分別選擇清泄少陽、分消濕熱,或苦辛通降、導滯泄熱。若暑濕之邪完全化燥而深入營血分。出現(xiàn)邪閉心包、熱盛動血、熱盛動風等危急之證,其治法與暑溫等邪入營血者相同。 |
伏暑的辨證論治 |
衛(wèi)氣同病型 【證見】 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周身酸痛,心煩,口渴,脘痞,小便短赤。舌紅,苔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暑化濕,解表透邪。
【方藥】
1.主方黃連香薷飲(朱肱《類證活人書》)加味
處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樸9克,黃連9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葉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脘痞泛惡、煩悶欲嘔者,加法半夏9克,陳皮9克。若汗出而熱不解、頭重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紅赤垢、苔黃干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藥蒼薷丸,每次6克,姜湯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銀翹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溫病學》)
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竹葉10克,淡豆豉10克,荊芥9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衛(wèi)營同病型 【證見】 發(fā)熱,微惡寒,少汗,頭痛,心煩,或見斑疹隱隱,或入夜煩躁不安。舌紅少苔而干,脈浮細數(shù)。
【治法】 辛涼透表,清營泄熱。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加減(孟澍江《溫病學》)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竹葉12克,荊芥9克,薄荷9克(后下),蘆根15克,生地黃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麥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渴、小便黃短而無汗者,為陰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參20克。若大便秘結(jié)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參30克,枳實8克。
2.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每次30一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彭勝權《嶺南溫病研究與臨床》)
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5克,淡竹葉12克,蘆根30克,薄荷3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每日2劑。
邪郁少陽型 【證見】 寒熱似瘧,身熱午后較重,人暮尤劇,天明得汗稍減,但胸腹灼熱不除,心煩口渴,脘痞脅滿。舌尖邊紅,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 清泄少陽,解暑化濕。
【方藥】
1.主方蒿芩清膽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青蒿10克,黃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殼8克,陳皮8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納呆、口苦、便溏、尿黃、苔膩者,可加大豆黃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若渴飲較甚,熱久留不退、苔黃干者,可加烏梅6克,柴胡8克,大青葉10克。若兼見咳喘痰多、胸悶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
2.中成藥
(1)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
(2)小柴胡沖劑,每次6~8克,溫開水沖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柴青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黃芩12克,地膽頭12克,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蘆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邪滯腸腑型 【證見】 身熱午后較重,胸腹灼熱甚,惡心嘔吐,納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黃赤如醬。舌紅,苔黃垢膩,脈濡數(shù)。
【治法】 清熱化濕,導滯通下。
【方藥】
1.主方枳實導滯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枳實9克,生大黃9克,山楂9克,檳榔8克,厚樸8克,黃連6克,神曲6克,連翹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大便水瀉樣、肛門灼熱者,可去大黃、枳實,加黃芩12克,火炭母18克,葛根20克。腹脹悶痛者,加廣木香9克(后下),藿香梗10克。嘔吐頻者,加法半夏9克,生姜6克,竹茹10克。
2.中成藥保和丸,每次2支,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通里攻下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大黃12克(后下),芒硝9克(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參15克,黃柏12克,蒼術10克,牛膝12克,草河車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入心營。下移小腸型 【證見】 發(fā)熱日輕夜重,心煩不寐,口干而不欲飲,少腹隱痛,小便短赤熱痛。舌絳少苔,脈弦細數(shù)。
【治法】 清心涼營,利瀉火府。
【方藥】
1.主方導赤清心腸(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生地黃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麥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葉10克,蓮子心3克,燈心草8克。水煎取汁1碗半,先沖童便1杯,分2次溫服,每日2劑。
若小便色紅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沖)。發(fā)熱甚者,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連翹12克,蘆根15克。
2.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l~2次。
3.單方驗方銀蒲消毒飲(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蒲公英30克,金銀花20克,丹參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熱閉心包。血絡瘀滯型 【證見】 發(fā)熱夜甚,神昏譫語,或心煩不寐,或舌謇肢厥。舌質(zhì)絳而無苔,或舌質(zhì)紫晦,脈弦細數(shù)。
【治法】 清營泄熱,開竅通絡。
【方藥】
1.主方犀地清絡飲(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連翹12克,淡竹瀝12克,鮮生地黃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姜5克,鮮石菖蒲10克,鮮茅根30克,燈心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煩渴、高熱、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若癍疹隱隱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葉15克,玄參25克,仙鶴草15克。
2.中成藥醒腦靜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注;后以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
3.單方驗方加減銀翹散(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連翹12克,金銀花12克,玄參25克,麥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竹葉12克。荷葉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
伏暑的其他療法 |
1.敷藥外治 用雄黃10克、朱砂l(fā)O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細末,蔥白、生姜搗爛絞汁約20毫升,與藥末拌勻,再加入青皮鴨蛋清適量調(diào)成厚糊狀。將藥膏涂敷于患者臍窩神闕穴上,外以紗布蓋上,再用寬布帶束緊固定,每日換藥。功可清心火、泄腑氣,能退熱、利尿、透邪。適用于熱人心營、下移小腸的患者。
2.飲食療法 清暑荷葉湯:用荷葉3張、檸檬4片、蓮子12克、薏苡仁12克、雞內(nèi)金6克、豬瘦肉60克(切塊),洗凈同煲煮湯,以肉熟爛為度,加入適量精鹽、蔥白調(diào)味,吃肉飲湯。可作伏暑病患者輔助飲食治療,尤其適合邪郁少陽或熱滯腸腑的患者飲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