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痹
疾病概述
心痹是指以心胸憋悶,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心痛徹背,如錐刺心。
心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并指出其發病機理是“脈不通”。在《靈柩·厥病篇》里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的記載,這里的“真心痛”,指的就是心痹的危重證候,倘若治療不當,或久病失治,則予后不良,到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中,又有進一步論述,對本證的證治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指出主證是“心痛徹背”,命名“胸痹”,并提出了“瓜萎薤白半夏湯”“瓜萎薤白桂枝湯”等治療方劑。
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記載較歐州早2000余年。直至清朝中期,在世界醫學史上仍處于先行地位。
病因病理
(一)外邪內侵 祖國醫學認為六淫之邪皆可內侵,致發本病,但其中與本病關系較大的是寒、濕、火三氣。它們都可能造成氣血運行的障礙。關于寒,《素問·舉痛論篇》說“寒氣入經而稽遲,脈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后世醫生也有“大寒觸犯心君”之說。 對于濕,一般多與寒邪相結, 誘發心痹。至于火,主要指“壯火食氣”即熱盛導致的氣虛心陽衰敗。
(二)情志失調
憂思惱怒,或精神緊張,致肝郁氣滯,進而氣滯血瘀,血瘀則脈不通而發本病。《古今醫鑒》說:“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都是誘發本病的因素。
(三)飲食不節
素嗜肥甘厚味之品,或飲酒成癖,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濁內生,上犯胸中,阻遏胸陽,氣機失暢,發為心痹。《儒門事親》提到“夫高梁之人……酒食所傷,脹悶痞膈,酢心”。
(四)臟腑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在正常情況下,臟腑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平衡協調關系,這種關系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疾病,與本病相關性最大的是肝、脾、腎三臟的虛損,而腎尤為關鍵環節。生理情況下,腎水上升以滋心陰,心火下降以壯腎陽,水火相濟,陰陽平衡,身體機能正常。若心腎陽虛,不能溫煦中土,脾失健運,水濁停滯,濁氣歸心可發本病;若水濁停滯不行,久而化熱,消灼以成痰濁,阻于脈道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而發心痹。若心腎陰虛,使肝木失養,則相火偏亢,灼爍津液而成痰濁,阻塞心脈,亦發心痹。
綜上所述,心痹是一個本虛標實性疾病,可用不足與不通概括之。不足即是本虛,是以腎陰陽失衡為主導的平衡協調關系的;不通即是在腎虛的基礎上,由各種病理因素引起的氣滯血瘀,進而造成氣血運行的障礙,構成臨床上的一些實癥表現。所以以治療上,以不足和不通,即一虛一實的辯證關系進行妥善的辯證論治。
診斷和鑒別
辯證論治
(一)陰虛陽亢
主證:頭暈頭痛,目脹干澀,心悸煩悶,失眠多夢,急躁易怒,每因煩勞或惱怒而誘發或加重,甚者出現心痛。舌紅少津、苔薄,脈弦細。
辯證:多素體陰虛或久病耗陰,致陰虛于下而陽亢于上,亦可致心火獨亢“上冒巔頂”故頭暈,頭痛,目脹。陰虛肝木失養,相火妄動,故急躁易怒,陰虛神不守舍,故心悸煩悶,失眠多夢。煩勞易耗陰,惱怒引起相火,火灼陰枯,加重陰虛,故使病情加重,陰血虛,心脈失養,致發心痛,舌紅少津,脈弦細均為陰虛陽亢之象。
治法:滋養心腎,平肝潛陽
方藥:一貫煎、天麻勾藤飲化裁
首烏,生地、夏枯草,菊花,元參,桑寄生,牛夕,丹參,勾藤,珍珠母等。
(二)氣陰兩虛
主證:時發心痛,郁悶氣短,心悸易驚,自汗畏寒,時而五心煩熱,少寐多夢,易夢中驚醒,口干少飲,舌紅苔薄少津,脈弦細或沉細無力。
辯證:多因素體虛弱,或久病所累,導致氣陰兩虛,氣虛則氣短自汗,時有畏寒;陰虛則五心煩熱而盜汗,口干。心失所養,神不守舍,少寐多夢,易夢中驚醒。氣陰兩虛最易導致氣滯血瘀,血流不暢則經脈痹阻而發心痛。舌脈表現乃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通脈宣痹。
方藥;生脈散加味
黨參,麥冬,五味子,黃精,枸杞子,川芎,丹參,當歸,赤芍,木香,三七粉等。
(三)氣滯血瘀
主證:多見于善感易怒,性情多變之人,常情志異常而誘發。情志抑郁則氣滯不舒,氣滯日久則血流不暢,心脈痹阻,而發心痛。氣滯致心氣不暢故見心悸氣短,心煩不安,胸部郁悶心氣不足之癥,氣滯血瘀,故時發刺痛,舌質暗紫有瘀斑,瘀點,脈沉弦等。
治法:行氣活血,通脈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化裁
當歸,赤芍,紅藥,桃仁,川芎,降香,瓜蔞,元胡,三七等。
(四)胸陽不振,痰濕內阻
主證:胸脘滿悶,善太息,心性少寐,時發胸痛,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無味,每因勞動及飽餐后癥狀加重,舌胖苔白膩,脈象濡滑。
辯證:多見于脾胃素虛之人。因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脾陽不足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產生痰濁,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痰濁為陰邪,阻遏胸陽,故胸脘滿悶,善太息。心居胸中,心陽痹阻則心脈不暢,故時發胸痛。心胸不暢,血不養心,神無所附,則心悸少寐。勞動及飽餐后加重心脾之負擔,故癥狀每每加重。
治法:通陽宣痹,豁痰寬胸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
瓜蔞,薤白,半夏,桂枝,郁金,丹參,赤芍,川芎,降香,菖蒲、三七等。
(五)陰竭陽脫
主證;神色大衰,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甚至朦朧,四肢不溫,津津汗出,身潮如油,氣息短促,心痛不止,舌質紅絳,少津唇燥,舌苔厚或剝,脈象細數或沉遲欲絕,或澀而結代。
辯證:多因久病不愈而又突然暴發。多系在陰陽之氣逐漸耗竭的基礎上,加之暴發因素的襲擊,動搖根本,致使真陽虛損于上,失去陰陽互根、平衡的關系。虛陽上擾神明,見煩燥不安,或神脫,陰不劍陽,氣脫于上則氣息短促。陽脫,衛陽不固則汗出如油。陽不溫煦四末,則四肢不溫。陰陽分離則脈沉澀,甚至散亂。舌剝少津為土氣絕,后天之本將竭。
治法:回陽固脫,兼斂真陰
方藥:四逆湯合生脈散化裁
附子,干姜,力參,五味子、炙甘草,丹參,黃精等。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