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
女子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響生活及工作者,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西醫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中醫痛經一證,雖包括了西醫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兩類,但以原發性痛經為主。繼發性痛經的中醫治療還要與辨病相結合,才能提高療效。
痛經的診斷要點
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后發生明顯的下腹疼痛為主要診斷論據,即“因經而痛”。臨床上大多是根據病人的主訴結合表現,把痛經的程度分為重、中、輕三度。
(1)重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安,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2)中度:經期或經期前后小腹疼痛難忍,伴有腰部疼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暫緩。
(3)輕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顯,伴有腰痛,尚能堅持工作,有時需服止痛藥。 婦科檢查可以診斷原發性與繼發性痛經。盆腔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或可見宮頸管狹窄,子宮發育欠佳或過度傾屈等,為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質性改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生殖器腫瘤等所致的痛經,為繼發性痛經。
本病應與陰道出血同時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證,如異位妊娠、流產等相鑒別。此外,其他病證所出現的腹痛,也可發生在經期或于經期加重,臨證時當詳問病史及仔細檢查,以資鑒別。
痛經的辨證分析
痛經是“因經而痛”,故痛經的發生,是致痛病因與月經期或其前后,機體內氣血劇烈變化這一特殊的內環境相結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臨床常見的病因病機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氣血虛弱和肝腎不足等。
痛經辨證首辨虛實,以實證為多見。可根據痛經發生的時間、痛的性質、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期、量、色、質及兼證舌脈,辨其寒、熱、虛、實。一般在經前、經時小腹劇痛,經色紫黯有塊者屬實,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色淡者屬虛;絞痛、冷痛者屬寒;灼痛者屬熱。痛經還要辨原發與繼發。若繼發則需結合辨病。
痛經的治療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靈活運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清熱除濕、調補氣血,滋腎養肝等法,并要掌握“因經而痛”這一時間特點,以經前一周至來經一二天為最佳治療時間,同時還要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顧,堅持治療數月,可望治愈。
痛經的辨證論治
氣滯血瘀型
【證見】 經來小腹脹痛。或陣發性絞痛難忍,坐臥不安,惡心嘔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經前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出痛減,或有膜樣物排出后疼痛緩解。舌質紫黯或舌尖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 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
1.主方膈下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lO克,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紅花6克,枳殼15克,延胡索15克,五靈脂9克,蒲黃9克,牡丹皮15克,香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屬肝郁血瘀,經前乳房脹痛,煩躁易怒明顯者,可選用逍遙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如屬膜樣痛經,則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術、土鱉蟲、山楂、雞內金、肉桂。如屬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宜加強軟堅散結化瘀消癥,主方中可選加水蛭、三棱、莪術、土鱉蟲、九香蟲、三七末、血竭、雞內金、蜈蚣;并堅持平時和經期同時治療。
2.中成藥
(1)三七痛經膠囊(羅元愷驗方),經前一周始服至來經1~2日。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經嚴重者,可酌情加大藥量或于月經中期后即開始服藥。本品對氣滯血瘀及寒凝痛經有較好療效。(張玉珍等《新中醫》1985.1)
(2)傷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1瓶,每日服3次。來經時服1—3日。
3.單方驗方
(1)云南白藥,按說明服。
(2)三七末,每次3-5克,每日1-2次,于經前或經時開水沖服。
寒凝胞中型
【證見】 經行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則痛減。月經推后,經量少,經色黯,有小血塊。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質青紫,苔白,脈沉緊。
【治法】 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方藥】
主方少腹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靈脂9克,蒲黃9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干羌5克,肉桂5克(煽服),赤芍15克,沒藥12克,益母草30克,艾葉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劑。
如體質屬陽虛內寒者,則可選用溫經湯(《金匱要略》)加熟附子、艾葉、小茴香,以溫經暖宮止痛。
濕熱下注型
【證見】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脹痛。多為平時下腹脹痛不適,經期加劇,或有低熱起伏或小腹灼熱感,白帶較多,色黃質稠,有臭氣。舌質紅、苔黃或膩,脈弦數。
【治法】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藥方】
主方清熱調血湯(龔信《古今醫鑒》)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黃10克,黃連9克,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紅花9克,莪術12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15克,七葉蓮15克,丹參20克。水煎服,每日l劑。
如婦查有盆腔炎者,經凈后按盆腔炎治療。
氣血虛弱型
【證見】 經時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按。或月經推后,經量少,經色淡,質稀。面色自光白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弱。
【治法】 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方藥】
1.主方 當歸芍藥散(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澤瀉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15克,北黃芪15克,黨參20克。水煎服。
2.中成藥烏雞白鳳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肝腎不足型
【證見】 經水將凈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腰膝酸軟。月經后推,經色淡黯量少,質稀薄,或頭暈耳鳴,或潮熱,眼眶黯。舌質紅少苔,脈細弱。
【治法】 滋腎養肝止痛。
【方藥】
1.主方調肝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白芍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阿膠15克(烊化),山藥20克,甘草6克,臺烏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烏雞白鳳丸,每次l丸,每日2~3丸,開水送服。
痛經的其他療法
1.痛經的針灸療法
(1)取足三里、三陰交穴,用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對實證痛經止痛效果顯著。下次月經來潮前一二日或來潮時,每日針灸1次,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陰交配關元或中極,按同法治療。或起針后,再用溫和灸10。20分鐘。
(2)取八髎穴,用艾卷懸灸30分鐘,每日2次,對虛證痛經或虛中夾實痛經有溫通止痛之效。
2.痛經的飲食療法
益母草30—60克,雞蛋2只,紅糖適量,加水同煮,去藥渣,吃蛋飲湯。月經前幾日或正值經期,每日1次。對實證痛經有一定療效。
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分量因人而異。對虛證或寒凝胞中痛經可作輔助治療。
紅藍花酒方(《金匱要略》):紅花100克,60度白酒400克,浸泡1周。月經前,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連服數日。對血瘀痛經有效。
3.痛經的預防調護
痛經與精神因素關系很大。故必須調節情志配合治療。同時經期注意適寒溫,節生冷。不少痛經治愈后,由于七情內傷,或生活失調,可再復發。
痛經的診斷要點
(1)重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安,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2)中度:經期或經期前后小腹疼痛難忍,伴有腰部疼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暫緩。
(3)輕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顯,伴有腰痛,尚能堅持工作,有時需服止痛藥。
痛經的辨證分析
痛經的辨證論治
氣滯血瘀型
【證見】 經來小腹脹痛。或陣發性絞痛難忍,坐臥不安,惡心嘔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經前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出痛減,或有膜樣物排出后疼痛緩解。舌質紫黯或舌尖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 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
1.主方膈下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lO克,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紅花6克,枳殼15克,延胡索15克,五靈脂9克,蒲黃9克,牡丹皮15克,香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屬肝郁血瘀,經前乳房脹痛,煩躁易怒明顯者,可選用逍遙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如屬膜樣痛經,則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術、土鱉蟲、山楂、雞內金、肉桂。如屬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宜加強軟堅散結化瘀消癥,主方中可選加水蛭、三棱、莪術、土鱉蟲、九香蟲、三七末、血竭、雞內金、蜈蚣;并堅持平時和經期同時治療。
2.中成藥
(1)三七痛經膠囊(羅元愷驗方),經前一周始服至來經1~2日。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經嚴重者,可酌情加大藥量或于月經中期后即開始服藥。本品對氣滯血瘀及寒凝痛經有較好療效。(張玉珍等《新中醫》1985.1)
(2)傷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1瓶,每日服3次。來經時服1—3日。
3.單方驗方
(1)云南白藥,按說明服。
(2)三七末,每次3-5克,每日1-2次,于經前或經時開水沖服。
寒凝胞中型
【證見】 經行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則痛減。月經推后,經量少,經色黯,有小血塊。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質青紫,苔白,脈沉緊。
【治法】 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方藥】
主方少腹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靈脂9克,蒲黃9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干羌5克,肉桂5克(煽服),赤芍15克,沒藥12克,益母草30克,艾葉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劑。
如體質屬陽虛內寒者,則可選用溫經湯(《金匱要略》)加熟附子、艾葉、小茴香,以溫經暖宮止痛。
濕熱下注型
【證見】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脹痛。多為平時下腹脹痛不適,經期加劇,或有低熱起伏或小腹灼熱感,白帶較多,色黃質稠,有臭氣。舌質紅、苔黃或膩,脈弦數。
【治法】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藥方】
主方清熱調血湯(龔信《古今醫鑒》)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黃10克,黃連9克,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紅花9克,莪術12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15克,七葉蓮15克,丹參20克。水煎服,每日l劑。
如婦查有盆腔炎者,經凈后按盆腔炎治療。
氣血虛弱型
【證見】 經時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按。或月經推后,經量少,經色淡,質稀。面色自光白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弱。
【治法】 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方藥】
1.主方 當歸芍藥散(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澤瀉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15克,北黃芪15克,黨參20克。水煎服。
2.中成藥烏雞白鳳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肝腎不足型
【證見】 經水將凈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腰膝酸軟。月經后推,經色淡黯量少,質稀薄,或頭暈耳鳴,或潮熱,眼眶黯。舌質紅少苔,脈細弱。
【治法】 滋腎養肝止痛。
【方藥】
1.主方調肝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白芍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阿膠15克(烊化),山藥20克,甘草6克,臺烏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烏雞白鳳丸,每次l丸,每日2~3丸,開水送服。
痛經的其他療法
1.痛經的針灸療法
(1)取足三里、三陰交穴,用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對實證痛經止痛效果顯著。下次月經來潮前一二日或來潮時,每日針灸1次,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陰交配關元或中極,按同法治療。或起針后,再用溫和灸10。20分鐘。
(2)取八髎穴,用艾卷懸灸30分鐘,每日2次,對虛證痛經或虛中夾實痛經有溫通止痛之效。
2.痛經的飲食療法
3.痛經的預防調護
痛經與精神因素關系很大。故必須調節情志配合治療。同時經期注意適寒溫,節生冷。不少痛經治愈后,由于七情內傷,或生活失調,可再復發。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