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頭痛
每于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以頭痛為主證者,稱為經行頭痛。經行頭痛屬于西醫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的范疇。
經行頭痛的診斷要點
頭痛伴隨月經周期反復發作,經后漸消,為本病的診斷依據。頭痛的部位可有前額、后頭、頭頂及頭側之不同,臨證時應詳加詢問。
本病應與經行外感頭痛相鑒別。外感頭痛有表證可辨。
平時亦常頭痛,經期加重,久治不愈者,需作進一步檢查,如腦電圖或頭部CT掃描,以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
經行頭痛的辨證分析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榮于頭。導致經行頭痛的病因病機是由于素有血虛、肝火或血瘀或痰濕,當經前、經行機體氣血下注沖任的特殊情況下,病邪易以引發對清竅的失養、上擾、阻塞或蒙閉,發為經行頭痛。
經行頭痛首以頭痛的時間、性質辨虛實。一般而言,經前脹痛、掣痛、刺痛為實,經后空痛、隱痛為虛。其次,以頭痛的部位辨受病的臟腑經絡。大抵痛在后頭,屬太陽;痛在前額,屬陽明;痛在頭側連耳,屬少陽;痛在巔頂連目,則屬厥陰受病。治療本病以調氣血、平肝陽為主,并結合經期不同的時間以及所屬臟腑經絡,靈活施治。
經行頭痛的辨證論治
肝火型
【證見】 經前多日或正值經初頭痛劇烈,多以巔頂或頭側掣痛。頭暈耳鳴,目眩而脹,痛劇嘔吐,煩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結溺黃,月經量多,經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養陰清熱,平肝熄風。
【方藥】
1.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加減
處方:天麻15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梔子15克,黃芩12克,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杭菊花15克,益母草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白芍20克,藁本9克。水煎服。
肝體陰而用陽,雖屬肝火,由于經行之際陰血下注沖任,肝血不足,肝氣偏旺,氣火上逆,上擾清竅而致頭痛。若體質較弱,腎水不足兼肝火時,也可用杞菊地黃湯(《醫級》)加羚羊角骨、石決明、白芍、鉤藤。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經前3天始每次1瓶,每日2—3次,服至經來兩天。
(2)牛黃降壓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服法同上。
3.單方驗方
夏枯草20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劑,作茶飲。
血瘀型
【證見】 經前、經時頭痛劇烈,或素有頭痛,經期加劇,痛有定處,如錐如刺。經來腹痛,經色紫黯有塊。舌質黯或有瘀點,脈細澀。
【治法】 調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主方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味
處方:麝香0.15克(沖服),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紅花9克,紅棗10枚,生姜3片,丹參15克,石菖蒲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檢查有腦垂體微腺瘤者,可加化瘀軟堅消癥之品,如蜈蚣、三棱、莪術、雞內金、土鱉蟲等。如血瘀兼寒,加桂枝、細辛,以溫經通絡。兼氣虛血弱者,加當歸補血湯,以益氣化瘀,養血調經。
血虛型
【證見】 經期或經后頭暈頭痛,痛勢綿綿,勞則痛甚;月經常后期,且量少色淡。面色無華,心悸怔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
【治法】 養血柔肝,祛風止痛。
【方藥】
1.主方加味四物湯(尤在涇《金匱翼》)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黃15克,蔓荊子15克,杭菊花15克,炙甘草6克,何首烏20克,枸杞子15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
如兼氣虛者,加北黃芪、黨參各20克,或用人參養茶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中成藥
(1)復方首烏補液,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首烏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痰濕型
【證見】 經前或經期頭痛而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痰涎。口淡納呆。帶下量多,或月經量少或推后,舌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滑。
【治法】 燥濕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
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加減
處方:法半夏10克,白術15克,天麻15克,茯苓20克,橘紅10克,佩蘭15克,蔓荊子15克,石菖蒲10克,丹參15克,紫蘇梗15克,厚樸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經行頭痛的其他療法
1.經行頭痛的針灸治療 可根據頭痛的部位不同,隨經取穴。
前額痛:印堂、合谷、內庭。
頭頂痛:百會、太沖、內關。
側頭痛:太陽、足臨泣、外關。
后頭痛:天樞、后溪、申脈。
手法:常用瀉法,留針20分鐘。
2.經行頭痛的飲食療法
天麻15克,鳙魚頭1個,燉服。
川芎10克,白芷9克,鳙魚頭1個,燉服。
經行頭痛的診斷要點
經行頭痛的辨證分析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榮于頭。導致經行頭痛的病因病機是由于素有血虛、肝火或血瘀或痰濕,當經前、經行機體氣血下注沖任的特殊情況下,病邪易以引發對清竅的失養、上擾、阻塞或蒙閉,發為經行頭痛。
經行頭痛首以頭痛的時間、性質辨虛實。一般而言,經前脹痛、掣痛、刺痛為實,經后空痛、隱痛為虛。其次,以頭痛的部位辨受病的臟腑經絡。大抵痛在后頭,屬太陽;痛在前額,屬陽明;痛在頭側連耳,屬少陽;痛在巔頂連目,則屬厥陰受病。治療本病以調氣血、平肝陽為主,并結合經期不同的時間以及所屬臟腑經絡,靈活施治。
經行頭痛的辨證論治
肝火型
【證見】 經前多日或正值經初頭痛劇烈,多以巔頂或頭側掣痛。頭暈耳鳴,目眩而脹,痛劇嘔吐,煩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結溺黃,月經量多,經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養陰清熱,平肝熄風。
【方藥】
1.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加減
處方:天麻15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梔子15克,黃芩12克,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杭菊花15克,益母草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白芍20克,藁本9克。水煎服。
肝體陰而用陽,雖屬肝火,由于經行之際陰血下注沖任,肝血不足,肝氣偏旺,氣火上逆,上擾清竅而致頭痛。若體質較弱,腎水不足兼肝火時,也可用杞菊地黃湯(《醫級》)加羚羊角骨、石決明、白芍、鉤藤。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經前3天始每次1瓶,每日2—3次,服至經來兩天。
(2)牛黃降壓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服法同上。
3.單方驗方
夏枯草20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劑,作茶飲。
血瘀型
【證見】 經前、經時頭痛劇烈,或素有頭痛,經期加劇,痛有定處,如錐如刺。經來腹痛,經色紫黯有塊。舌質黯或有瘀點,脈細澀。
【治法】 調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主方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味
處方:麝香0.15克(沖服),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紅花9克,紅棗10枚,生姜3片,丹參15克,石菖蒲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檢查有腦垂體微腺瘤者,可加化瘀軟堅消癥之品,如蜈蚣、三棱、莪術、雞內金、土鱉蟲等。如血瘀兼寒,加桂枝、細辛,以溫經通絡。兼氣虛血弱者,加當歸補血湯,以益氣化瘀,養血調經。
血虛型
【證見】 經期或經后頭暈頭痛,痛勢綿綿,勞則痛甚;月經常后期,且量少色淡。面色無華,心悸怔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
【治法】 養血柔肝,祛風止痛。
【方藥】
1.主方加味四物湯(尤在涇《金匱翼》)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黃15克,蔓荊子15克,杭菊花15克,炙甘草6克,何首烏20克,枸杞子15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
如兼氣虛者,加北黃芪、黨參各20克,或用人參養茶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中成藥
(1)復方首烏補液,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首烏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痰濕型
【證見】 經前或經期頭痛而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痰涎。口淡納呆。帶下量多,或月經量少或推后,舌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滑。
【治法】 燥濕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
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加減
處方:法半夏10克,白術15克,天麻15克,茯苓20克,橘紅10克,佩蘭15克,蔓荊子15克,石菖蒲10克,丹參15克,紫蘇梗15克,厚樸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經行頭痛的其他療法
1.經行頭痛的針灸治療 可根據頭痛的部位不同,隨經取穴。
前額痛:印堂、合谷、內庭。
頭頂痛:百會、太沖、內關。
側頭痛:太陽、足臨泣、外關。
后頭痛:天樞、后溪、申脈。
手法:常用瀉法,留針20分鐘。
2.經行頭痛的飲食療法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