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特征。以冬春季節多見,發病年齡以5~9歲小兒為多。本病中醫稱之為“痄腮”、“蛤蟆瘟”。
【病因病理】
本病由風溫邪毒引起,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經脈壅滯,氣血流行受阻,故腮頰漫腫疼痛。厥陰經與少陽經相為表里,足厥陰經脈繞陰器,邪毒傳滯厥陰肝經,故大年齡兒童可并發睪丸炎或少腹痛。若濕毒熾盛,內竄心肝,擾亂神明,則出現高熱,昏迷,驚厥等癥。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史及發病前與腮腺炎患者的接觸史。
2.特殊的臨床癥狀,耳下部非化膿性腫大,先見于一側,繼見于另一側,也有患兒兩側同時腫大。
腫大以耳垂為中心漫腫,邊緣不清,按之有彈性感及壓痛,咀嚼時疼痛,頰內腮腺管口紅腫。
3.淀粉酶檢查;大多數病兒在急性期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含量均有明顯升高,且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
【辯證分型】
1.邪毒在表癥狀:輕微發熱或無熱,咽紅頭痛,腮部一側或雙側漫腫疼痛,咀嚼不便,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感受風溫邪毒,病尚在表,故見發熱畏寒,頭痛咽紅。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凝聚耳下,故腮部漫腫疼痛,咀嚼有礙。咽紅,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均為溫毒在表之象。
2.溫毒蘊結癥狀:壯熱煩躁,口渴引水,頭痛或嘔吐,腮部漫腫,疼痛較甚,咀嚼困難,咽紅腫痛,舌質紅,答黃,脈象滑數。
證候分析:溫毒入里,邪熱熾盛,故壯熱煩躁。邪熱耗傷津液,故口渴飲水。邪毒蘊結少陽之絡,故腮部漫腫。舌紅苔黃,脈滑數,為溫毒蘊結之象。
【分型治療】
1.邪毒在表治則: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主方:銀翹散加減。
加減:咽痛,加馬勃4.5克、鴨跖草30克;腮腺腫甚,加板藍根30克、夏枯草10克。
主方分析:方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竹葉清熱,薄荷、淡豆鼓、荊芥辛涼解表,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祛痰、利咽喉,蘆根清熱生津。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荊芥10克 竹葉6克 薄荷6克(后下)板藍根30克 夏枯草10克野菊花10克 桔梗3克 生甘草6克
2.溫毒蘊結治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主方:普濟消毒飲加減加減:高熱煩躁,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0克;
腮腫較硬,加夏枯草10克、海藻15克、昆布10克;
大便秘結,加生大黃6~10克(后下)、知母6克;睪丸腫痛,加龍膽草10克、荔枝核10克;頭痛嘔吐,加姜竹茹6克、玉樞丹1.5克(吞服);昏迷抽搐,加鉤藤10克、僵蠶10克、紫雪丹1.5克(吞服)。
主方分析:方中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清熱解毒;柴胡、牛蒡子、馬勃、玄參、桔梗、薄荷、甘草清熱利咽消腫;陳皮理氣,疏通壅滯;僵蠶解毒通絡瀉火。
處方舉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連翹10克 板藍根30克 柴胡5克 牛蒡子6克 玄參10克 薄荷6克(后下)僵蠶10克 夏枯草10克 海藻10克 生甘草6克
【中成藥】
1.抗病毒口服液 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板藍根沖劑 每次l包,每日3次沖服。
【簡便方】
1.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板藍根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
2.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4天。
【其它療法】
1.新鮮仙人掌1塊,去刺,搗泥或切成薄片,貼患腮,每日1~2次。
2.青黛粉2克,醋或清水調成糊狀,涂患腮,每日l~2次。
3.玉樞丹0.5克或如意金黃散2克,清水或幾士林調勻后涂患腮,每日2~3次。
4.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治療。
【注意事項】
1.患兒及疑似本病者,均應隔離治療。
2.冬春流行期間,應減少外出。
3.多飲水,飲食清淡,忌酸辣食物。
4.保持口腔清潔。并發睪丸炎的病兒應臥床休息,局部直用了字帶托起。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