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汗證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汗出較多,或大汗淋漓的一種證候。汗證為小兒時期常見病證,主要分為盜汗、自汗。常見于西醫的佝僂病、小兒肺結核、心肌炎等疾病。
兒童汗證診斷要點
患兒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養、病后虛損病史。臨床表現以小兒在靜坐或靜臥時,全身或頭部、頸項、手足心有汗自出。
本病應排除由于氣候炎熱,衣被過厚,情緒緊張,服用姜、椒辛熱食物或藥,以及運動、勞動或患外感熱性病等原因所致之出汗增多的癥狀。
兒童汗證辨證分析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營衛俱虛,腠理疏松,常易汗出。雖有陰虛盜汗,氣虛自汗之分,實質多由表虛不固,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或脾胃積熱所致。表虛不固,衛外失護,則營陰外泄,而汗自出;營衛不和,開合失司,衛陽不能固密,營陰不能內守,故汗液外泄。氣虛則不能斂陰,陰虛則生內熱,均使津液失藏,外泄而成為自汗或盜汗;脾胃積熱,蒸騰津液,迫津外泄而為汗。
本病的辨證應首辨自汗與盜汗,繼則辨證之寒熱虛實。睡中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盜汗多為陰虛;自汗多為氣虛、表虛;脫汗多為陽虛;汗自出而有口臭便秘者,多為脾胃積熱,其證屬實。
本病的治療總原則:大抵陽虛治宜實表補陽,陰虛治宜清火滋陰。
兒童汗證辨證論治
表虛不固
【證見】 自汗為主,伴有盜汗,以頭、頸、肩背尤為明顯,動則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華,肢端欠溫,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益氣固表。
【方藥】
1.主方玉屏風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黃芪15克,白術10克,防風6克,黨參10克,浮小麥20克,糯稻根15克,麻黃根10克,煅牡蠣30克(先煎),大棗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玉屏風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2)龍牡壯骨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3)黃芪止汗沖劑,口服,每次l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黃芪湯(曹旭《兒科證治》)
處方:黃芪9克,黨參9克,白術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浮小麥30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營衛不和
【證見】 自汗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風,低熱或不發熱,神疲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緩。
【治法】 調和營衛。
【方藥】
1.主方桂枝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2片,大棗5枚,黃芪10克,浮小麥15克,糯稻根15克,煅龍骨20克(先煎),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胃納差者,加黨參10克、山藥15克。汗多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藥參照表虛不固之中成藥。
3.單方驗方 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學》)
處方:桂枝6克,白芍6克,黃芪9克,大棗3枚,浮小麥15克,煅牡蠣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陰虛弱
【證見】 盜汗為主,常伴自汗,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或伴低熱、口干、手足心灼熱,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 益氣養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烏梅6克,枸杞子10克,黃芪10克,碧桃干10克,糯稻根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低熱、心煩少眠者,加淡竹葉6克、龍齒30克(先煎)。口渴引飲者,加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汗多、舌絳者,去黃芪,加西洋參6克(另煎)、北沙參lO克。
2.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芪牡盜汗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麥2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脾胃積熱
【證見】 汗出粘膩,以頭額、四肢為多,面赤煩躁,口渴口臭,納呆腹脹,大便不調。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數。
【治法】 清胃導滯。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黃芩10克,麥芽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大便秘結者,加枳實10克、生大黃6克(后下)。
2.中成藥
(1)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兒童清熱導滯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3次。周歲以內小兒用量酌減。
3.單方驗方 加味曲麥枳術丸(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學》)
處方:焦神曲10克,炒麥芽15克,炒白術10克,炒枳實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0克,雞內金6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銀柴胡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兒童汗證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牡蠣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調勻,撒布于出汗部位。適用于自汗或盜汗。
(2)五倍子6克,五味子3克,共研為粉末,用醋調成餅狀,分2次用,填于神闕穴,睡時敷上,晨起去之。適用于自汗、盜汗。
(3)黃柏10克,研為細末,過篩,用開水調成膏,敷于雙乳中穴(乳頭),外蓋紗布,用膠布固定。適用于陰虛火旺盜汗。
2.針灸療法 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陰交、肺俞、腎俞。
3.飲食療法
泥鰍魚湯:泥鰍魚100克左右,熱水洗凈粘液,去內臟,油煎至焦黃,加水l碗半,煮至大半碗,加少許鹽,服湯。每日1次,連服3天。適用于盜汗、自汗。
生地黃烏肉雞: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只,飴糖100克。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可作正餐食用,食時可拌佐料。適用于盜汗。
黃芪粥:黃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將黃芪煎汁,用藥汁煮米為粥,放人白糖調味溫服。適用于自汗。
小麥稻根飲:浮小麥15克,糯稻根15克,大棗10枚,紅糖適量。前三藥共熬取汁150毫升,加紅糖調味,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50毫升。適用于自汗或盜汗。
人參湯:生曬參5克,切成極薄片,用滾開水泡20分鐘,加適量白糖調味后溫服,1日內服完。適用于盜汗、自汗或虛脫性大汗淋漓。
兒童汗證診斷要點
兒童汗證辨證分析
兒童汗證辨證論治
表虛不固
【證見】 自汗為主,伴有盜汗,以頭、頸、肩背尤為明顯,動則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華,肢端欠溫,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益氣固表。
【方藥】
1.主方玉屏風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黃芪15克,白術10克,防風6克,黨參10克,浮小麥20克,糯稻根15克,麻黃根10克,煅牡蠣30克(先煎),大棗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玉屏風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
(2)龍牡壯骨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3)黃芪止汗沖劑,口服,每次l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黃芪湯(曹旭《兒科證治》)
處方:黃芪9克,黨參9克,白術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浮小麥30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營衛不和
【證見】 自汗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風,低熱或不發熱,神疲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緩。
【治法】 調和營衛。
【方藥】
1.主方桂枝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2片,大棗5枚,黃芪10克,浮小麥15克,糯稻根15克,煅龍骨20克(先煎),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胃納差者,加黨參10克、山藥15克。汗多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藥參照表虛不固之中成藥。
3.單方驗方 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學》)
處方:桂枝6克,白芍6克,黃芪9克,大棗3枚,浮小麥15克,煅牡蠣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陰虛弱
【證見】 盜汗為主,常伴自汗,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或伴低熱、口干、手足心灼熱,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 益氣養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烏梅6克,枸杞子10克,黃芪10克,碧桃干10克,糯稻根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低熱、心煩少眠者,加淡竹葉6克、龍齒30克(先煎)。口渴引飲者,加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汗多、舌絳者,去黃芪,加西洋參6克(另煎)、北沙參lO克。
2.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芪牡盜汗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麥2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脾胃積熱
【證見】 汗出粘膩,以頭額、四肢為多,面赤煩躁,口渴口臭,納呆腹脹,大便不調。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數。
【治法】 清胃導滯。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黃芩10克,麥芽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大便秘結者,加枳實10克、生大黃6克(后下)。
2.中成藥
(1)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兒童清熱導滯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3次。周歲以內小兒用量酌減。
3.單方驗方 加味曲麥枳術丸(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學》)
處方:焦神曲10克,炒麥芽15克,炒白術10克,炒枳實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0克,雞內金6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銀柴胡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兒童汗證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牡蠣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調勻,撒布于出汗部位。適用于自汗或盜汗。
(2)五倍子6克,五味子3克,共研為粉末,用醋調成餅狀,分2次用,填于神闕穴,睡時敷上,晨起去之。適用于自汗、盜汗。
(3)黃柏10克,研為細末,過篩,用開水調成膏,敷于雙乳中穴(乳頭),外蓋紗布,用膠布固定。適用于陰虛火旺盜汗。
2.針灸療法 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陰交、肺俞、腎俞。
3.飲食療法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