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頓咳
頓咳也稱時行頓咳、疫咳、鷺鷥咳,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1-5歲小兒多見,常發生在冬春季節。ll缶床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后伴有雞鳴樣深吸氣回聲為特征。本病相當于西醫的百日咳。
兒童頓咳診斷要點
發病前1—3周有與頓咳患者接觸史。初起類似感冒,但咳嗽日漸增劇,日輕夜重。其典型咳嗽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連續十幾聲至數十聲,最后作一長吸氣,發出高音調雞鳴樣回音,吐出痰涎后咳嗽方暫止?人园l作時面紅耳赤,甚至發紫,臉部浮腫,兩眼鼓出,眼紅流淚。發作間歇時,患兒進食和玩耍如常。
本病的痙咳應與肺炎喘嗽、肺癆、氣道異物的痙咳作鑒別。肺炎喘嗽多有發熱,痙咳輕,消失快,無日輕夜重規律。肺癆痙咳不呈日輕夜重,無回吼聲,但伴有低熱、盜汗、消瘦、食欲不振等。氣道異物痙咳,有異物吸人史,起病突然,無回吼聲及日輕夜重現象。
實驗室檢查:血象白細胞總數在痙咳期增高,淋巴細胞高達70%以上。有條件者,可作鼻咽部分泌物熒光顯微鏡檢查及細菌培養,有助于確診。
兒童頓咳辨證分析
本病主要是外感時行疫癘之氣,侵入肺系,肺氣不宣,釀液成痰,痰阻氣道,肺失清肅,則肺氣上逆而痙咳陣作。若咳出痰涎,則氣道通暢,氣機流行,故痙咳暫止。痙咳發作,因氣機失調,血行不暢,而見面赤耳紅,涕淚交進,嘔逆作吐,汗出涔涔,甚至大小便遺出等證。
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初咳期及痙咳期。初咳期,其證與傷風感冒相似,噴嚏、流涕,或有微熱,二至三天后咳嗽日漸加劇,呈日輕夜重,但尚未出現嗆咳陣作之證。痙咳期,咳嗽陣作,連聲不已,咳至尾聲時,伴有深吸氣樣雞鳴聲,并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痙咳方暫止。
頓咳的治療總原則:可按初咳、痙咳、恢復期的臨床表現,給予宣肺化痰、瀉肺滌痰、潤肺養陰之法進行治療。
兒童頓咳辨證論治
初咳期
【證見】 本病初起,有咳嗽、噴嚏、流涕,或有發熱等傷風感冒癥狀,但咳嗽日漸增劇,日輕夜重,咳聲不暢,痰稀色白或痰稠難咳。舌苔薄白或薄黃。
【治法】 疏風宣肺,化痰止咳。
【方藥】
1.主方金沸草散(朱肱《南陽活人書》)加減
處方:旋覆花10克,前胡10克,北杏仁10克,法半夏8克,川貝母5克,百部10克,細辛3克,荊芥8克。水煎服,每日1劑。
偏于風寒者,加麻黃6克、紫蘇子10克。偏于風熱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
2.中成藥
(1)小青龍合劑,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寒者。
(2)桑菊感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熱者。
3.單方驗方 止嗽護肺湯(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方大全》)
處方:荊芥、紫蘇子、萊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黃芩、百部各3—9克,陳皮4—9克。水煎分3~5次溫服,每日1劑。
痙咳期
【證見】 陣發性痙咳,伴有雞鳴樣回吼聲,咳時面紅耳赤,彎腰曲背,涕淚俱下,或嘔吐痰食,晝輕夜重,眼腫目赤,鼻衄,痰中帶血等。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 清熱瀉肺,化痰鎮咳。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黃芩10克,川貝母5克,法半夏8克,蘇子10克,杏仁10克,梔子10克,枇杷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痙咳甚者,加僵蠶10克、膽南星10克。咳后嘔吐,加姜竹茹6克。咳血鼻衄者,加白茅根30克、側柏葉10克、茜草10克。脅痛者,加郁金10克。
2.中成藥
(1)鷺鷥涎丸,口服,每次化服1丸,每日3次。
(2)百日咳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3)百日咳藥粉,口服,初生小兒每次1/5袋,半歲每次半袋,2歲每次1袋,3~5歲每次2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膽汁止咳方(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新鮮雞膽汁,加白糖適量,調成糊狀,蒸熟內服。l歲以內,3日服1個,1歲以上,每日服1個,連服5~7日。
(2)大蒜糖漿(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用紫皮大蒜制成50%糖漿。5歲以內,每次5~10毫升,5歲以上,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連服7日。
恢復期
【證見】 咳嗽減輕,痙咳消失,痰稀而少,氣短聲卻,納食減少,或有干咳潮熱,口渴唇燥。舌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 潤肺健脾,肅肺止咳。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桑葉10克,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杏仁10克,馬兜鈴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短乏力者,加黃芪10克、太子參15克。汗多者,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午后低熱者,加銀柴胡10克、白薇10克。納呆食少者,加谷、麥芽各10克。
2.中成藥
(1)二母安嗽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2)貝母二冬膏,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參苓白術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空腹大棗煎湯送服。
3.單方驗方
(1)百日咳煎(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百合30克,冬瓜仁6克,竹茹4.5克,橘紅9克,川貝母6克,浙貝母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橘貝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橘紅9克,川貝母6克,茯苓6克,紫蘇葉5克,炒百部6克,法半夏6克,沙參9克,黃芩9克,白前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2劑。
兒童頓咳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針刺:取尺澤、合谷、天突、少商、肺俞等穴,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
(2)梅花針:取頸至骶部、脊旁3—4厘米區域,輕叩皮膚至充血,每日1次。
2.推拿療法
運八卦,掐合谷,推肺經,掐揉二扇門與五指節,推脾胃,揉魚際與太淵,掐尺澤。每日1次。
3.飲食療法
羅漢果柿餅湯:羅漢果250克,柿餅2—3個,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加冰糖少許,去渣分3次飲服。
杏仁冰糖散:甜杏仁9克,冰糖9克,麥冬9克。將杏仁、冰糖研末待用,麥冬去心,水煎100毫升左右。用10~20毫升麥冬水沖服杏仁冰糖細末l克,每日服3~4次。
川貝蜜:川貝母粉15克,生姜汁20克,蜂蜜300克,放人搪瓷缸內攪勻,隔水旺火燉1小時后取出。每次取川貝蜜l湯匙,開水沖服,每日3次。
兒童頓咳診斷要點
兒童頓咳辨證分析
兒童頓咳辨證論治
初咳期
【證見】 本病初起,有咳嗽、噴嚏、流涕,或有發熱等傷風感冒癥狀,但咳嗽日漸增劇,日輕夜重,咳聲不暢,痰稀色白或痰稠難咳。舌苔薄白或薄黃。
【治法】 疏風宣肺,化痰止咳。
【方藥】
1.主方金沸草散(朱肱《南陽活人書》)加減
處方:旋覆花10克,前胡10克,北杏仁10克,法半夏8克,川貝母5克,百部10克,細辛3克,荊芥8克。水煎服,每日1劑。
偏于風寒者,加麻黃6克、紫蘇子10克。偏于風熱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
2.中成藥
(1)小青龍合劑,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寒者。
(2)桑菊感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熱者。
3.單方驗方 止嗽護肺湯(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方大全》)
處方:荊芥、紫蘇子、萊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黃芩、百部各3—9克,陳皮4—9克。水煎分3~5次溫服,每日1劑。
痙咳期
【證見】 陣發性痙咳,伴有雞鳴樣回吼聲,咳時面紅耳赤,彎腰曲背,涕淚俱下,或嘔吐痰食,晝輕夜重,眼腫目赤,鼻衄,痰中帶血等。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 清熱瀉肺,化痰鎮咳。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黃芩10克,川貝母5克,法半夏8克,蘇子10克,杏仁10克,梔子10克,枇杷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痙咳甚者,加僵蠶10克、膽南星10克。咳后嘔吐,加姜竹茹6克。咳血鼻衄者,加白茅根30克、側柏葉10克、茜草10克。脅痛者,加郁金10克。
2.中成藥
(1)鷺鷥涎丸,口服,每次化服1丸,每日3次。
(2)百日咳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3)百日咳藥粉,口服,初生小兒每次1/5袋,半歲每次半袋,2歲每次1袋,3~5歲每次2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膽汁止咳方(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新鮮雞膽汁,加白糖適量,調成糊狀,蒸熟內服。l歲以內,3日服1個,1歲以上,每日服1個,連服5~7日。
(2)大蒜糖漿(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用紫皮大蒜制成50%糖漿。5歲以內,每次5~10毫升,5歲以上,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連服7日。
恢復期
【證見】 咳嗽減輕,痙咳消失,痰稀而少,氣短聲卻,納食減少,或有干咳潮熱,口渴唇燥。舌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 潤肺健脾,肅肺止咳。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桑葉10克,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杏仁10克,馬兜鈴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短乏力者,加黃芪10克、太子參15克。汗多者,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午后低熱者,加銀柴胡10克、白薇10克。納呆食少者,加谷、麥芽各10克。
2.中成藥
(1)二母安嗽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2)貝母二冬膏,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參苓白術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空腹大棗煎湯送服。
3.單方驗方
(1)百日咳煎(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百合30克,冬瓜仁6克,竹茹4.5克,橘紅9克,川貝母6克,浙貝母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橘貝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橘紅9克,川貝母6克,茯苓6克,紫蘇葉5克,炒百部6克,法半夏6克,沙參9克,黃芩9克,白前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2劑。
兒童頓咳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針刺:取尺澤、合谷、天突、少商、肺俞等穴,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
(2)梅花針:取頸至骶部、脊旁3—4厘米區域,輕叩皮膚至充血,每日1次。
2.推拿療法
運八卦,掐合谷,推肺經,掐揉二扇門與五指節,推脾胃,揉魚際與太淵,掐尺澤。每日1次。
3.飲食療法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