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yī)案--咽喉
陸 風火上郁,項腫咽痛。風火
薄荷 連翹 射干 牛蒡子 馬勃 綠豆皮
邵 風火上郁,咽痛頭脹,宜用辛涼。
西瓜翠衣 滑石 連翹 桑皮 射干 杏仁
汪二三 左脈弦數(shù),咽痛脘悶,陰虧體質(zhì),不耐辛溫,當以輕藥,暫清上焦。肺燥熱
桑葉 生綠豆皮 白沙參 川貝 玄參 川斛
王二七 勞傷恐有瘀腐,進辛潤宣血,初服身痛,繼漸平復,但喉間緊痹,而呼吸飲食仍不覺其苦,眼白仍帶黃,議清肺中氣熱治。
百部 大沙參 鮮枇杷葉 活水蘆根 川貝 地骨皮 南花粉 苡仁
徐五六 老勞咽疼。
生雞子白一枚 糯稻根須水洗五錢 甜北沙參一錢半 炒麥冬三錢 川石斛一錢半 生甘草三分
楊 未病陰氣走泄為虛,穢濁上受則實,咽喉腫痹,上竅邪蒙,日暮昏煩,陰傷日熾,肌膚柔白,氣分不足,此醫(yī)藥雖宜涼解清上,但不可犯及中下。穢濁上受喉腫痹
連翹 郁金 馬勃 牛蒡子 竹葉心 黑山梔 杏仁 橘紅
艾 上焦之病,都是氣分,氣窒則上下不通,而中宮遂脹,熱氣蒸灼,喉舌疳蝕,清氣之中,必佐解毒,皆受重藥之累瘁。氣分熱毒
銀花二錢 川貝三錢 馬兜鈴五分 連翹心一錢半 川通草一錢 白金汁一杯 活水蘆根汁半杯
又 余熱蒸痰壅氣,當脘膈因咳而痛,議以潤降清肅。
甜杏仁 花粉 川貝 甘草 桔梗
孫四九 腎液不收,肝陽上越,巔脹流涕,咽喉微痛。陰虛火炎
六味加牛膝、車前、五味。
伍四六 咽喉痛痹,發(fā)時如有物阻膈,甚至痛連心下,每晚加劇,是陰液日枯,肝臟厥陽化火風上灼,法以柔劑,仿甘以緩其急耳。
細生地 天冬 阿膠 生雞子黃 玄參心 糯稻根須
陳三七 陰陽交虛營衛(wèi)欹斜,為忽冷忽熱,周身骸骨皆痛,百脈皆損,秋半天氣已降,身中氣反泄越,汗出喉痹,陽不入于陰,致自為動搏耳,夫咽喉之患,久則喉痹喉宣,妨阻受納,最不易治,從少陰咽痛例,用豬膚湯旬日,喉痛得緩,對癥轉方。
張二三 陰損三年不復,入夏咽痛拒納,寒涼清咽,反加泄瀉,則知龍相上騰,若電光火灼,雖傾盆豪雨,不能撲滅,必身中陰陽協(xié)和方息,此草木無情難效耳,從仲景少陰咽痛用豬膚湯主之。
又 陰涸于下,陽熾于上,為少陰喉痛,乃損怯之末傳矣,用豬膚甘涼益坎,有情之屬而效,今肉腠消爍殆盡,下焦易冷,髓空極矣,何暇以痰嗽為理,議滑澀之補味咸入腎可也。
牛骨髓四兩 羊骨髓四兩 豬骨髓四兩 麋角膠四兩
用建蓮肉五兩,山藥五兩,芡實二兩,同搗丸。
金四二 臟液不充,陽氣虛風鼓動,病起喉辣心震,頻頻舉發(fā),多因勞怒,用內(nèi)經(jīng)甘緩一法。
人參 萸肉炭 白芍 炙甘草 茯神 小麥
又 復脈湯去桂。
內(nèi)經(jīng)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夫二經(jīng)之脈,并絡于喉,故氣熱則內(nèi)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謂喉癬喉風喉蛾等類是也,夫推原十二經(jīng),惟足太陽別下項,其余皆湊咽喉,然內(nèi)經(jīng)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者,何也,蓋以君相二火獨勝,則熱且痛也,愚歷考咽喉湯方,皆用辛散咸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如玄參升麻湯,圣濟透關散,及玉鑰匙,如圣散,普濟消毒飲子,皆急于治標,而緩于治本,恐緩則傷人,故以治標為急耳,又嘗考仲景傷寒論,咽喉生瘡等癥,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湯為主,一為少陰水虧,不能上濟君火,以致咽喉生瘡,不能出聲,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雞子清利竅通聲,使以苦酒入陰,劫涎斂瘡,桂枝解肌由經(jīng)脈而出肌表,悉從太陽開發(fā),而半夏治咽痛,可無燥津涸液之患,一為陰火上結而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涼泄熱,功在緩腎急而救陰液,佐以桔梗開提足少陰之熱邪,如腎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絡燥而為咽痛者,仲景又有豬膚一法,潤燥解熱緩中,使其陰陽協(xié)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標者也,如風火上郁,陰虧脈數(shù)而為咽痛者,先生又有辛涼清上諸法,如咽喉緊痹,氣熱而為咽痛者,又有清肺中氣熱一法,如情志郁勃,相火上炎,而為咽痛者,則又有降氣開濁一法,如腎液不收,肝陽上越而為咽痛者,宗錢氏六味湯,如陰陽交虛,龍相上灼而為咽痛者,宗仲景豬膚湯法。鄒滋九
徐評 凡病屬于經(jīng)絡臟腑者,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屬形體及九竅,則屬有形之病,實有邪氣凝結之處,藥入胃中,不過氣到耳,安能去凝結之邪,故煎丸之功,不過居其半耳,若欲速效,必用外治之法,可以應手而愈,博考方書,廣求秘法,自能得之,此老尚未知之也,故其治有形諸病,皆非所長,又外治之法,上古所鮮聞,因其用針灸之術,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則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針法不傳,于是乎以藥代針,而多外治之法,若針灸既廢,而外治之法亦不講,則天下之病,即使用藥的當,只能愈其半耳,其外癥之必需外治者,竟無愈理,此亦醫(yī)道之一大關也,后之學人須知之。本文來自:中醫(yī)五絕網(wǎng)http://www.ibe2005.net
薄荷 連翹 射干 牛蒡子 馬勃 綠豆皮
邵 風火上郁,咽痛頭脹,宜用辛涼。
西瓜翠衣 滑石 連翹 桑皮 射干 杏仁
汪二三 左脈弦數(shù),咽痛脘悶,陰虧體質(zhì),不耐辛溫,當以輕藥,暫清上焦。肺燥熱
桑葉 生綠豆皮 白沙參 川貝 玄參 川斛
王二七 勞傷恐有瘀腐,進辛潤宣血,初服身痛,繼漸平復,但喉間緊痹,而呼吸飲食仍不覺其苦,眼白仍帶黃,議清肺中氣熱治。
百部 大沙參 鮮枇杷葉 活水蘆根 川貝 地骨皮 南花粉 苡仁
徐五六 老勞咽疼。
生雞子白一枚 糯稻根須水洗五錢 甜北沙參一錢半 炒麥冬三錢 川石斛一錢半 生甘草三分
楊 未病陰氣走泄為虛,穢濁上受則實,咽喉腫痹,上竅邪蒙,日暮昏煩,陰傷日熾,肌膚柔白,氣分不足,此醫(yī)藥雖宜涼解清上,但不可犯及中下。穢濁上受喉腫痹
連翹 郁金 馬勃 牛蒡子 竹葉心 黑山梔 杏仁 橘紅
艾 上焦之病,都是氣分,氣窒則上下不通,而中宮遂脹,熱氣蒸灼,喉舌疳蝕,清氣之中,必佐解毒,皆受重藥之累瘁。氣分熱毒
銀花二錢 川貝三錢 馬兜鈴五分 連翹心一錢半 川通草一錢 白金汁一杯 活水蘆根汁半杯
又 余熱蒸痰壅氣,當脘膈因咳而痛,議以潤降清肅。
甜杏仁 花粉 川貝 甘草 桔梗
孫四九 腎液不收,肝陽上越,巔脹流涕,咽喉微痛。陰虛火炎
六味加牛膝、車前、五味。
伍四六 咽喉痛痹,發(fā)時如有物阻膈,甚至痛連心下,每晚加劇,是陰液日枯,肝臟厥陽化火風上灼,法以柔劑,仿甘以緩其急耳。
細生地 天冬 阿膠 生雞子黃 玄參心 糯稻根須
陳三七 陰陽交虛營衛(wèi)欹斜,為忽冷忽熱,周身骸骨皆痛,百脈皆損,秋半天氣已降,身中氣反泄越,汗出喉痹,陽不入于陰,致自為動搏耳,夫咽喉之患,久則喉痹喉宣,妨阻受納,最不易治,從少陰咽痛例,用豬膚湯旬日,喉痛得緩,對癥轉方。
張二三 陰損三年不復,入夏咽痛拒納,寒涼清咽,反加泄瀉,則知龍相上騰,若電光火灼,雖傾盆豪雨,不能撲滅,必身中陰陽協(xié)和方息,此草木無情難效耳,從仲景少陰咽痛用豬膚湯主之。
又 陰涸于下,陽熾于上,為少陰喉痛,乃損怯之末傳矣,用豬膚甘涼益坎,有情之屬而效,今肉腠消爍殆盡,下焦易冷,髓空極矣,何暇以痰嗽為理,議滑澀之補味咸入腎可也。
牛骨髓四兩 羊骨髓四兩 豬骨髓四兩 麋角膠四兩
用建蓮肉五兩,山藥五兩,芡實二兩,同搗丸。
金四二 臟液不充,陽氣虛風鼓動,病起喉辣心震,頻頻舉發(fā),多因勞怒,用內(nèi)經(jīng)甘緩一法。
人參 萸肉炭 白芍 炙甘草 茯神 小麥
又 復脈湯去桂。
徐評 凡病屬于經(jīng)絡臟腑者,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屬形體及九竅,則屬有形之病,實有邪氣凝結之處,藥入胃中,不過氣到耳,安能去凝結之邪,故煎丸之功,不過居其半耳,若欲速效,必用外治之法,可以應手而愈,博考方書,廣求秘法,自能得之,此老尚未知之也,故其治有形諸病,皆非所長,又外治之法,上古所鮮聞,因其用針灸之術,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則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針法不傳,于是乎以藥代針,而多外治之法,若針灸既廢,而外治之法亦不講,則天下之病,即使用藥的當,只能愈其半耳,其外癥之必需外治者,竟無愈理,此亦醫(yī)道之一大關也,后之學人須知之。本文來自:中醫(yī)五絕網(wǎng)http://www.ibe2005.net
文章錄入:中醫(yī)五絕網(wǎng) 責任編輯:中醫(yī)五絕網(wǎng)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心丸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疔癰方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痔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志圓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中湯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錠子眼藥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地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大腹子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竹瀝湯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