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yī)案--噎膈 反胃
吳 脈小澀,脘中隱痛,嘔惡吞酸,舌絳不多飲,此高年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為關格之漸,當開痞通陽議治。陽結于上陰衰于下關格
川連 人參 姜汁 半夏 枳實汁 竹瀝
盧 陰陽逆亂,已成關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
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旋上結,陰枯于下便難,極難調(diào)治,勿用腥油膻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格之癥,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 淡干姜 半夏 姜汁 人參 茯苓 附子 生白芍
濮七十 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干澀,并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格最怕。
川連 枇杷葉 半夏 姜汁 杏仁 枳殼
杜六四 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洞泄復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此為關格難治。
人參 半夏 川連 淡干姜
某 清陽日結,腹窄不能納谷,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
桂枝 川連 半夏 姜汁 杏仁 茯苓
畢五四 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疴,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也,秋分后復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nèi)漳缟伲逡焊婧裕y任剛燥陽藥,是病諒非醫(yī)藥能愈,大半夏湯加黃連姜汁。
某 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nèi)傷,陽結不行,致脘閉陰枯,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格,為難治。
人參 枳實 川連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制,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肝陰胃汁枯
烏梅肉 人參 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某 陽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麥冬 甜杏仁 川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shù)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癥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
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jīng)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jīng)云,味過辛熱,肝陽有余,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 麻仁 鮮生地 甜水梨 桑葉 石膏 生甘草
某 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后用潤劑。液虧氣滯
半夏 云茯苓 枇杷葉 枳實 竹瀝
程 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肺胃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郁金 瓜蔞皮 山梔 淡香豉
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肝郁氣逆
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紅 竹瀝 姜汁
俞 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熱郁傷肺胃
小川連 半夏 香豉 枳實 茯苓 姜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 紫菀 蘇子 杏仁 桃仁 郁金
某 憂思郁結,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diào)。憂郁痰阻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五錢 秫米三錢 枳實一錢炒 姜汁三小匙沖
楊四七 脈弦而小澀,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 杏仁 桔梗 土瓜蔞皮 半夏 橘紅 竹瀝 姜汁
朱五二 未老形衰,納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胃陽虛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姜汁 河水煎
白五六 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兩 茯苓二兩 生益智仁一兩 丁香皮五錢 新會皮一兩 淡干姜一兩
上藥凈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兩洗凈煎汁法丸,淡姜湯服三錢。
呂六十 勞倦饑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瓜蔞皮 杏仁 橘紅
馮六七 有年陽微,酒濕厚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yǎng)胃,用大半夏湯。
半夏 人參 茯苓 姜汁 川連 枳實
又 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癥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復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賢立辨其非,夏季宜用外臺茯苓飲加菖蒲,佐以竹瀝姜汁,辛滑可矣。
顧四十 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吳萸 半夏 蓽茇 淡干姜 茯苓
又 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
尤 脈緩,右關弦,知饑惡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癥也。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又 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zhì),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姜汁與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樸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劉五四 脈左小弦,右濡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見癥,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川連 枳實汁 茯苓 半夏 廣皮白 黑山梔 姜汁 竹瀝
包六十 胸脘痞悶,噯逆,三四日必嘔吐粘膩,或黃綠水液,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連 半夏 枳實 郁金 竹茹 姜汁
陸 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癥。陽虛陰濁凝滯
人參 附子 干姜 茯苓 澤瀉
姚六二 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復,自能潛心安養(yǎng),望其悠久而已,藥不能愈是病矣。
人參 附子 干姜 公丁香
姜汁和丸。
某 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癥。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 紅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紅 郁金汁 瓜蔞皮
李 兩關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為噎膈反胃之癥,此病最多反復,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瓜蔞皮 郁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復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為治。
人參 半夏 茯苓 新會皮 木香 生益智 當歸 桃仁
水法丸,服三錢。
張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 枳實 制大黃 桃仁 韭白汁
經(jīng)云,三陽結謂之膈,又云一陽發(fā)病,其傳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丹溪謂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多因氣血兩虛而成,然歷觀噎膈反胃之因,實有不同,大抵飲食之際,氣忽阻塞,飲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心下格拒,饑不能食,或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食下良久復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夫噎膈一癥,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或縱情嗜欲,或恣意酒食,以致陽氣內(nèi)結,陰血內(nèi)枯而成,治宜調(diào)養(yǎng)心脾,以舒結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夫反胃乃胃中無陽,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故先生于噎膈反胃,各為立法以治之,其陽結于上,陰虧于下,而為噎膈者,用通陽開痞,通補胃腑,以及進退黃連,附子瀉心諸法,上熱下寒為治,其肝陰胃汁枯槁,及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用酸甘濟陰,及潤燥清燥為主,其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用理氣逐瘀,兼通血絡為主,其胃陽虛而為噎膈反胃,及憂郁痰阻而成者,用通補胃腑,辛熱開濁,以及苦降辛通,佐以利痰清膈為主,其肝郁氣逆而為噎膈者,兩通厥陰陽明為治,其酒熱郁傷肺胃,氣不降而為噎膈者,用輕劑清降,及苦辛寒開肺為主,而先生于噎膈反胃治法,可謂無遺蘊矣,張景岳云,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其理甚通,當宗之,又有飲膈熱膈,及憂氣恚食寒之膈,其主治各載本門,茲不復贅。鄒滋九
是證,每因血枯氣衰致此,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nèi),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其余或苦辛泄滯而兼潤養(yǎng),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或郁悶于氣分,而推揚谷氣,或勞傷于血分,而宣通瘀濁,總以調(diào)化機關,和潤血脈為主,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二語,實為證之確切論也。姚亦陶
徐評 果系膈癥,百無一生,不必言治,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不得泛用通治之品,此老尚未明也,案中多用人參,其意以為不食胃虛,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不知噎膈之癥,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其已成者,百無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而病根益深,永無愈期矣。本文來自:中醫(yī)五絕網(wǎng)http://www.ibe2005.net
川連 人參 姜汁 半夏 枳實汁 竹瀝
盧 陰陽逆亂,已成關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
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旋上結,陰枯于下便難,極難調(diào)治,勿用腥油膻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格之癥,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 淡干姜 半夏 姜汁 人參 茯苓 附子 生白芍
濮七十 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干澀,并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格最怕。
川連 枇杷葉 半夏 姜汁 杏仁 枳殼
杜六四 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洞泄復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此為關格難治。
人參 半夏 川連 淡干姜
某 清陽日結,腹窄不能納谷,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
桂枝 川連 半夏 姜汁 杏仁 茯苓
畢五四 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疴,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也,秋分后復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nèi)漳缟伲逡焊婧裕y任剛燥陽藥,是病諒非醫(yī)藥能愈,大半夏湯加黃連姜汁。
某 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nèi)傷,陽結不行,致脘閉陰枯,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格,為難治。
人參 枳實 川連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制,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肝陰胃汁枯
烏梅肉 人參 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某 陽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麥冬 甜杏仁 川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shù)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癥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
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jīng)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jīng)云,味過辛熱,肝陽有余,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 麻仁 鮮生地 甜水梨 桑葉 石膏 生甘草
某 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后用潤劑。液虧氣滯
半夏 云茯苓 枇杷葉 枳實 竹瀝
程 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肺胃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郁金 瓜蔞皮 山梔 淡香豉
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肝郁氣逆
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紅 竹瀝 姜汁
俞 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熱郁傷肺胃
小川連 半夏 香豉 枳實 茯苓 姜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 紫菀 蘇子 杏仁 桃仁 郁金
某 憂思郁結,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diào)。憂郁痰阻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五錢 秫米三錢 枳實一錢炒 姜汁三小匙沖
楊四七 脈弦而小澀,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 杏仁 桔梗 土瓜蔞皮 半夏 橘紅 竹瀝 姜汁
朱五二 未老形衰,納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胃陽虛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姜汁 河水煎
白五六 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兩 茯苓二兩 生益智仁一兩 丁香皮五錢 新會皮一兩 淡干姜一兩
上藥凈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兩洗凈煎汁法丸,淡姜湯服三錢。
呂六十 勞倦饑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瓜蔞皮 杏仁 橘紅
馮六七 有年陽微,酒濕厚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yǎng)胃,用大半夏湯。
半夏 人參 茯苓 姜汁 川連 枳實
又 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癥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復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賢立辨其非,夏季宜用外臺茯苓飲加菖蒲,佐以竹瀝姜汁,辛滑可矣。
顧四十 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吳萸 半夏 蓽茇 淡干姜 茯苓
又 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
尤 脈緩,右關弦,知饑惡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癥也。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又 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zhì),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姜汁與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樸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劉五四 脈左小弦,右濡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見癥,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川連 枳實汁 茯苓 半夏 廣皮白 黑山梔 姜汁 竹瀝
包六十 胸脘痞悶,噯逆,三四日必嘔吐粘膩,或黃綠水液,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連 半夏 枳實 郁金 竹茹 姜汁
陸 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癥。陽虛陰濁凝滯
人參 附子 干姜 茯苓 澤瀉
姚六二 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復,自能潛心安養(yǎng),望其悠久而已,藥不能愈是病矣。
人參 附子 干姜 公丁香
姜汁和丸。
某 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癥。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 紅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紅 郁金汁 瓜蔞皮
李 兩關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為噎膈反胃之癥,此病最多反復,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瓜蔞皮 郁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復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為治。
人參 半夏 茯苓 新會皮 木香 生益智 當歸 桃仁
水法丸,服三錢。
張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 枳實 制大黃 桃仁 韭白汁
是證,每因血枯氣衰致此,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nèi),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其余或苦辛泄滯而兼潤養(yǎng),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或郁悶于氣分,而推揚谷氣,或勞傷于血分,而宣通瘀濁,總以調(diào)化機關,和潤血脈為主,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二語,實為證之確切論也。姚亦陶
徐評 果系膈癥,百無一生,不必言治,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不得泛用通治之品,此老尚未明也,案中多用人參,其意以為不食胃虛,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不知噎膈之癥,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其已成者,百無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而病根益深,永無愈期矣。本文來自:中醫(yī)五絕網(wǎng)http://www.ibe2005.net
文章錄入:中醫(yī)五絕網(wǎng) 責任編輯:中醫(yī)五絕網(wǎng)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心丸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疔癰方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痔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志圓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中湯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錠子眼藥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地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大腹子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竹瀝湯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