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兒科診法概要 望診第 3 頁
4.辨斑疹
斑疹見于皮膚。一般說來,點大成片,不高出皮膚,壓之不褪色者,稱為斑;點小量多,高出皮膚,壓之褪色者,稱為疹。斑疹在兒科多見于外感時行疾病,如麻疹、奶麻、風痧、丹痧、水痘等,也可見于內傷疾病,如紫癜。
斑分陰陽。陽斑指熱毒陽證發斑,多見于溫病熱入營血,其斑大小不一,色澤鮮紅或紫紅,伴發熱等癥。陰斑多因傷或者伴有外感而發,色淡紅者多氣不攝血,色淡紫者多陰虛內熱,色紫紅者多血熱夾瘀。
疹有皰疹、丘疹,以疹內是否有液體而區分。皰疹內液色清,見于水痘;皰疹內液混濁,見于膿皰瘡。丘疹細小暗紅,先稀后密,面部尤多,常見于麻疹;疹細稠密,色如玫瑰,熱退出疹,常見于奶麻;疹點稀疏,色澤淡紅,身熱不甚,常見于風痧;膚紅如錦,稠布疹點,、身熱舌絳,常見于丹痧;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沒,瘙癢難忍,常見于蕁麻疹。
5.察二便
新生兒生后3—4天內,大便呈粘稠糊狀,墨綠色,無臭氣,日行2-3次,稱為胎糞。
母乳喂養之小兒大便呈卵黃色,偶帶綠色,稍有酸臭氣,稠度均勻,日行3次左右。牛乳、羊乳喂養為主者,大便色淡黃,質較干硬,有臭氣,日行1-2次。小兒飲食過渡到與成人相同時,大便亦與成人相似。
大便性狀變稀,次數、數量、容積增加,是為泄瀉。大便稀薄如水,色黃夾粘液,氣味臭穢,為濕熱蘊結腸腑;大便質稀色清,夾泡沫,臭氣輕,腹痛重,為風寒濕滯大腸;大便稀薄色淡,夾乳片,氣味酸臭,為傷乳積滯泄瀉;大便稀薄色黃,夾未消化食物殘渣,氣味腐臭,為傷食積滯泄瀉;大便質稀溏,夾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瀉,為脾虛食滯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滑泄不止,為脾腎陽虛失煦。便泄赤白粘凍,伴里急后重,多為濕熱下痢;大便色澤灰白不黃,多系膽道阻滯。
小便清澈量多為寒,包括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小便色黃量少為熱,包括邪熱傷津或陰虛內熱。尿色深黃,為濕熱內蘊;黃褐如濃茶,見于濕熱黃疽。尿色紅或鏡檢紅細胞增多為尿血,可由多種病證引起,大體鮮紅為血熱妄行,淡紅為氣不攝血,紅褐為瘀熱內結,暗紅為陰虛血熱。
6.看指紋
指紋是指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嬰幼兒皮膚薄嫩,絡脈易于顯露,故兒科對于3歲以下小兒常以看指紋作為望診內容之一。
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第1節為風關,第2節為氣關,第3節為命關。看指紋時,要將小兒抱于向光處,檢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按推幾次,使指紋顯露。
指紋辨證綱要,可以歸納為“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浮指指紋浮現,顯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紋沉伏,.深而不顯,主病邪在里。紋色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為邪熱郁滯;紋色淡紅,多為內有虛寒;紋色青紫,多為瘀熱內結;紋色深紫,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指紋色淡,推之流暢,主氣血虧虛;指紋色紫,推之滯澀,復盈緩慢,主實邪內滯,如食積、痰濕、瘀熱等。三關是就指紋長短而言,紋在風關,示病邪初人,病情輕淺;紋達氣關,示病邪人里,病情較重;紋進命關,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則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指紋診應當結合患兒無病時的指紋狀況,以及患病后的其他各種臨床表現,全面加以分析,才能準確辨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