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眼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第一節 眼與臟腑的關系第 5 頁
二、五輪學說
中醫眼科將眼局部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個部分,分別內應于脾、心、肺、肝,腎五臟,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總稱五輪。據考,“五輪”最初出現于晚唐時期的《劉皓眼論準的歌》。在我國現存醫籍中,則以《太平圣惠方·眼論》的記載為早。至于將眼劃分的各個部分名之為“輪”,《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的解釋是取“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
五輪學說源于《內經》。如《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后代醫家在此論述的基礎上發展出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分屬于五臟,借以說明眼的解剖與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理論,即五輪學說。現概述如下:
(一)肉輪指胞瞼。包括解剖學之眼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和瞼結膜。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于脾胃。
(二)血輪指兩眥。包括解剖學之眥部皮膚、結膜、血管及內眥的淚阜、半月皺襞和淚點。上、下眼瞼鼻側聯合處交角鈍圓,稱大眥,又名內眥;顳側聯合處交角銳小,稱小眥,又名銳眥或外眥。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于心和小腸。
(三)氣輪指白睛。包括解剖學之球結膜和前部鞏膜。白睛在臟厲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此外,白睛環繞黑睛周圍,緊密相連,一旦發生病變,容易相互影響。
(四)風輪指黑睛。近代主要指解剖學之角膜。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
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于肝膽。此外,黑睛之后為黃仁,黑睛與黃仁之間充滿神水,瞳神位于黃仁中央,故當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時,容易影響黃仁、神水,并波及瞳神。
(五)水輪指瞳神。狹義的瞳神專指解剖學之瞳孔;廣義的瞳神不僅指瞳孔,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狀體等。“水輪”一般多指廣義的瞳神,是眼能明視萬物的主要部分。五輪學說原主張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輪疾病責之于腎和膀胱。但由于瞳神結構復雜,經古今不少醫家的實踐證明,其生理、病理不僅與腎和膀胱有關,與其他臟腑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密切關系。
此外,尚需說明,黃仁位居黑睛后方,黑睛之“黑”離不開黃仁的陪襯,古人因此在生理上常把黃仁劃人風輪。然而瞳神直接由黃仁圍成,黃仁正常與否,關系到瞳神。凡黃仁發病,必能引起瞳神病變,故自古以來黃仁病變均歸屬水輪。以上事實說明,黃仁無論在生理或病理上,與瞳神的關系遠較黑睛密切。因而,從實際出發,現將黃仁的生理與病理一并歸人瞳神,即水輪的范疇。
鑒于五輪學說對臨床辨證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故自宋以后的眼科醫家應用比較普遍。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