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第四節 天人相應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一、生氣通天
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一)四時變化與人體的關系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的影響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津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無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于表,故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陰陽與人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系。故《內經》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長夏”、“肺旺于秋”,“腎旺于冬”之治。《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指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說明經氣運行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要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規律,保養五臟,進行針灸保健治療。
4、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發作或增劇。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癥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
(二)晝夜晨昏與人體的關系
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靈樞·順氣一日分十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雖然晝夜寒溫變化的幅度并沒有象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于表,夜晚多趨向于里。由于人體陽氣有晝夜的周期變化,所以對人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現代科學實踐證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細胞的總數,表現為白天逐漸升高,夜晚降低的晝夜節律性變化,這正是中醫的生氣通天說的內容之一。根據此理論,人們可以利用陽氣的日節律,安排工作、學習,發揮人類的智慧和潛能,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指導人類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使之為人類養生服務。
(三)日月星辰和人體的關系
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陽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這說明人體生理的氣血盛衰與月亮盈虧直接相關,故《素問·八正神明論》又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的原則。這是因為人體的大部分是由液體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樣對人體中的體液發生作用,這就叫做生物潮。它隨著月相的盈虧,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滿月時,人頭部氣血最充實,內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動。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婦女的月經周期變化、體溫、激素、性器官狀態、免疫功能和心理狀態等都以一月為周期。正如《婦人良方》中指出的:“經血盈虧,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則盈虧也”。嬰兒的出生也受月相影響,月圓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變化為何對人體產生影響呢?美國精神病學家利伯解釋為:人體的每個細胞就象微型的太陽系,具有微弱的電磁場,月亮產生的強大的電磁力能影響人的荷爾蒙、體液和興奮神經的電解質的復雜平衡,這就引起了人的情緒和生理相應變化。
(四)地理環境與人體的關系
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地區氣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例如,南方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這些論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人們的體質和疾病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學在“生氣通天”的觀念指導下,把人體看成是與天相應相通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以五臟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