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第六節 動靜互涵

一、動靜互涵的概念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個方面或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者,立本者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是陰陽相互對應的作用,在陰陽交錯的往來中,陰退陽進,陽隱陰顯,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王夫之《周易外傳》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辨證法認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故陰陽互涵互根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也是生命活動的要諦。《思問錄》謂:“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又《張子正蒙注》說:“動而不離乎靜之存,靜而皆備其動之理,敦誠不息,則化不可測。”這就是說“動”不離“靜”,“靜”不離“動”,“動靜”相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因此,無論只承認運動或者只承認靜止的觀點都是不對的。所以王夫之又說:“流俗滯于物以為實,遂于動而不返,異端虛則喪實,靜則廢動,皆違性而失其神也”(《張子正蒙注》)。只承認一方面而否認另一方面,把運動和靜止割裂開來,都是違反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的。朱熹亦明確指出:“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動與靜互為其根.無靜不能動,無動不能靜,陰靜之中已有陽動之根,陽動之中自有陰靜之理,說明動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古代哲學認為,既無絕對之靜,亦無絕對之動。“動靜”即言運動,但動不等于動而無靜,靜亦不等于靜止,而是動中包含著靜,靜中又蘊伏著動,動靜相互為用,才促進了生命體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
二、生命體的動靜統一觀
生命體的發展變化,始終處在一個動靜相對平衡的自身更新狀態中。事物在平衡、安靜狀態下,其內部運動變化并未停止。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平衡就要破壞而呈現出新的生滅變化。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言:“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不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里清楚論述了動和靜的辨證關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萬物自身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生命活動也正是合理地順應萬物的自然之性。周述官說:“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由此可見,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診斷治療、預防保健等,都可以用生命體的動靜對立統一觀點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指導實踐。
從生理而言,陰成形主靜,是人體的營養物質的根源;陽化氣主動,是人體的運動原動力。形屬陰主凈,代表物質結構,是生命的基礎;氣屬陽主動,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反映。就具體的臟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屬火,主動:腎屬水,主靜。只有“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狀態。實際上,人體有關飲食的吸收、運化、水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環貫注、化物的傳導排泄,其物質和功能的相互轉化等,都是在機體內臟功能動靜協調之下完成的。因此,保持適當的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促進和提高機體內部的“吐故納新”的活動,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從病理而講,不論是“六淫”所傷,還是“七情”所致的病理變化,都是因為人體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發生障礙,導致體內陰陽動靜失去了相對平衡協調,出現了陰陽的偏盛偏衰的結果。
三、動靜結合的攝生保健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于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以動靜來劃分我國古代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他們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對古代養生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養生方法上雖然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形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一)靜以養神
我國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為神氣清靜,可致健康長壽。由于“神”有易動難靜的特點,“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常處于易動難靜的狀態,故情靜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老子認為“靜為躁君”,主張“致虛極,寧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攝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養生家對“去欲”以養心神的認識,無論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發展。三國的嵇康,唐代的孫思邈,明代萬全等都有精辟的論述。清代的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于“靜神”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曹氏對“靜神”的解釋使清靜養神思想前進了一大步。“靜神”實指精神專一,屏除雜念及神用不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會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臟腑和機體病變。靜神養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就以練靜功而言,其健身機制卻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帶練靜功有益于精神內守,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