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汗證第 3 頁

·陰虛火旺
癥狀: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
方中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黃芪益氣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
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潮熱、脈數等不顯著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益肺腎,滋陰清熱。
·邪熱郁蒸
癥狀: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龍膽瀉肝湯。
方中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和營,甘草調和諸藥。
郁熱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陳清解郁熱。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盛,面赤烘熱、口苦等癥不顯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熱除濕。方中以黃柏清熱,蒼術、薏苡仁除濕,牛膝通利經脈。
【轉歸預后】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后良好,經過治療大多可在短期內治愈或好轉。伴見于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治療時應著重針對原發疾病,且常需待原發疾病好轉、痊愈,自汗、盜汗才能減輕或消失。
【預防與調攝】
汗出之時,腠理空虛,易于感受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應及時用干毛巾將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并注意保持衣服、臥具干燥清潔。
【結語】
不因天暑、衣厚、勞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晝時時汗出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營衛不和;盜汗多因陰虛內熱;由邪熱郁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滋陰降火、清化濕熱,是治療自汗、盜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證方藥的基礎上酌加固澀斂汗之晶,以提高療效。
【文獻摘要】
《素問·宣明五氣》:“五藏化液,心為汗。”
《靈樞,決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靈樞·營衛生會》:“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素問·藏氣法時論》:“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素問·脈要精微論》:“肺脈,……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濟生方·諸汗門》:“人之氣血,應乎陰陽,和則平,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又況傷風、中暑、傷濕、喜怒、驚悸、房室、虛勞、歷節、腸癰、痰飲、產褥等病,皆能致之。”
《醫學正傳·汗證》:“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激激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寢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
《醫碥·汗》:“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
- 相關文章
-
第八章 心肝病證 第二節 汗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