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膽脹第 4 頁

·膽石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膽石病在我國的治療,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屬于外科治療范圍;60年代隨著中西醫結合的開展,非手術療法的應用日益廣泛,排石療法日益成熟;70年代隨著溶石療法的發現,溶石療法形成高潮;80年代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胭囊結石法傳人,我國迅速開展;90年代形成了排、溶、碎、取四類方法并舉之勢,但各有褒貶,當前的問題是:第一,要掌握好四類方法的適應證,它們可互相配合,但任何方法尚不能完全取代任何一法;第二,每種方法均有其優點與缺點,在分析療效時,應考慮這些問題;第三,各種方法均有改進與提高療效的可能性,評價任何方法要有發展的觀點,不能全盤否定[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1):47]。
許氏等應用活血化瘀為主對膽石癥100例進行了前瞻性治療研究,并與中醫辨證治療組和西醫治療組各30例進行隨機對照。結果:活血化瘀治療組治愈10例,顯效48例,有效33例,總有效率為91%,均優于中醫辨證對照組和西醫對照組;活血化瘀對膽總管結石和膽囊結石療效較好,而對肝內膽管結石和多發部位結石療效較差;對不同中醫證型進行分析,其對肝膽濕熱型和肝郁氣滯型療效較好,而對肝郁脾虛型則療效較差;與中醫辨證治療組在不同證型方面進行比較,其對肝郁氣滯型的療效較好,從而表明活血化瘀不僅可以有效地治療膽石癥,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方法是:活血化瘀為主的治療組藥用姜黃、大黃、三七、三棱、莪術、延胡索、川連、半夏、金錢草、烏梅、炒山梔等,每日1劑。中醫辨證治療組以中醫辨證論治,肝郁氣滯型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治之;肝膽濕熱型以大柴胡湯加減治之;肝郁脾虛型以逍遙散加減治之。西醫治療組選用氟哌酸、熊去氧膽酸及654-2治療,各組均以1個月為一療程。并提出膽石癥表現為固定性右上腹疼痛,病情纏綿難愈,久病人絡,久病必瘀;現代醫學認為由于結石的刺激,膽囊壁充血水腫,廣泛的炎性細胞浸潤與纖維組織增生,膽囊壁增厚等都可認為是血瘀的特點。治療機理是活血化瘀使膽道中的瘀血清除,就能疏通膽道,有利于膽道中濕熱瘀毒的排泄,并增強膽囊的收縮和排膽效能,以達到通腑的目的[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6;4(3):141)。
吳氏用溶石靈治療中老年膽系結石164例,平均服藥3.5個月,結果痊愈39例(23.8%),有效50例(30.5%),無效75例(45.7%),總有效率為54.3%。對膽囊、肝管及膽總管結石均有較好療效。豚鼠成石模型表明,溶石組的成石率為25%,成石模型組成石率達70.6%—86.7%,兩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溶石靈膠囊的成分有人參皂甙、綠礬、雞內金、山楂、本黃、姜黃、元胡、陳皮、虎杖、月見草花等[中醫雜志1993;34(6):352]。
大黃有致瀉、收斂止血、解痙利膽、利尿、健胃助消化等諸多作用,實驗證明,大黃素能解除乙酰膽堿所致的痙攣,其解痙作用較罌粟堿強4倍。大黃可促進膽汁的分泌,并能使;其中的膽紅素和膽汁酸含量增加。對膽石癥患者進行B超觀察表明,生大黃有松弛括約肌,加強膽囊收縮,膽管擴張,驅除膽道異物的作用,且有抗菌作用,副作用小,故為膽道疾患的首選藥物[董昆山等編者,現代臨床中藥學.第1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40頁]。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