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膽脹第 3 頁

【轉歸預后】
本病的轉歸主要為實證向虛證轉化,而成虛實夾雜之證。實證之初多為氣郁,在外邪侵襲,飲食不節等條件下可轉為郁熱或濕熱,久則由實轉虛,郁熱不解,灼耗陰津,致肝腎陰虛,可轉化為陰虛郁滯;過服寒涼,過勞傷氣,又可轉化為氣虛郁滯,進而轉化為陽虛郁滯,形成虛實并見的證候。若失治誤治,可致陰液耗損,陰損及陽導致厥脫。本病久延不愈,膽木克土,還可引起胃痛等病證。
膽脹病患者,如正氣充足,一般預后良好,若遷延不愈,則反復發作,殊難根治。若急性發作之時,出現危證、壞證,則預后較差。
【預防與調攝】
積極治療脅痛、黃疽等肝膽疾病及蟲病,療程要足,除邪務盡,病證治愈后要注重調攝,皆為預防膽脹的重要措施。
調攝包括調養心神,保持恬靜愉快的心理狀態;調節勞逸,做到動靜適宜,以使氣血流通;調劑飲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蘿卜、苦瓜、佛手、蘋果等,有利于利膽祛濕,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貪涼、飲冷。注意保暖。
【結語】
膽脹是指膽腑氣郁,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膽病,為臨床常見證候之一。本病病機主要是氣滯、濕熱、膽石、瘀血等導致膽腑氣郁,膽失通降。病位在膽腑,與肝胃關系最為密切。臨床上應與胃痛、真心痛等病證相鑒別。辨證上以辨虛實和緩急為要點。膽脹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和降通腑。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根據病情的不同,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濕、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根據虛損的差異,合用滋陰或益氣溫陽等法,以扶正祛邪。應注意療程要足,除邪務盡。
【文獻摘要】
《素問·熱論篇》:“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癥因脈治·腹脹》:“脅肋作痛,口苦太息,膽脹也。膽脹者,柴胡清肝飲。”
【現代研究】
·膽囊炎治療的研究
張氏用中藥治療慢性膽囊炎200例,取得較好療效。方法是按辨證論治原則,根據臨床癥狀將其分為兩型進行治療。癥見右脅下或右上腹疼痛,脹滿,脘悶,食欲不振,噯氣惡心,胸骨后灼熱感,舌苔淡黃或黃膩,脈弦數者為肝膽實熱型,共103例,內服精安I號方:白術15g,元胡log,川棟子log,郁金12g,大青葉20g,金銀花20g,山梔log,金錢草30g,茵陳30g,皂刺15g。癥見上腹或兩肋隱痛不適,食欲不振,或食后作脹更甚,胃氣上逆,口干舌燥,胸骨后或右肋下灼熱感較重,舌質紅或質暗,或有瘀斑,苔黃燥少津,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型,共97例,內服精安Ⅱ號方:白芍15g,元胡log,烏藥log,甘松20g,桃仁log,荔枝核log,雞內金log,炒山楂30g,金錢草30g,黃連15g。將以上兩方的一次量分別加工成精制粉末20g,一日2次,飯前溫開水沖服。所有病例均以連續服藥2個月為一療程。治療結果:顯效者113例,好轉者80例,無效者7例,總有效率96.5%。兩方療效基本一致[中醫雜志1994;35(10):605]。
蔡氏等探討了用益氣升陽法治療膽囊炎的適應證為虛證,其B超表現除具膽囊炎的一般特征外,還表現為空腹時一般張力較低,橫徑小,形態多呈細長型,縱徑與橫徑之比>或=2.5,占88.33%。以脂餐試驗觀察膽囊收縮功能時,發現虛證患者之膽囊收縮率較正常人低,更低于膽囊炎中的實證者,認為這一結果可作為虛證的客觀指標之一。益氣升陽法的常用處方為補中益氣湯、柴芍六君子湯、逍遙散加黃芪、黨參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4):42]。
許氏等運用中藥治療結石性膽囊炎活動期合并慢性胃炎4.5例,按肝膽濕熱、肝胃不和、肝郁脾虛三種證型辨證論治,以同期西藥治療的30例為對照。中藥以膽胃方(柴胡、白芍、香附、茯苓、枳實、法半夏、姜竹茹、青皮、陳皮、大黃、金錢草、蒲公英)治療,肝胃不和型用原方治療,肝膽濕熱型加茵陳、黃芩、草河車,增大大黃用量;肝郁脾虛型去大黃,加黨參、白術:療程為1個月。結果:中藥治療組近期緩解率和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顯示中藥有一定的排石作用,能消除顯性膽汁返流并能改善慢性胃炎之胃粘膜炎變[中醫雜志1993;31(7):413]。
董氏等采用茵陳蒿湯為主的12味中藥(茵陳、梔子、大黃、金錢草、柴胡、虎杖等)經皮給藥治療膽絞痛78例。方法是將上藥水煎過濾成250ml液體再加透皮促進劑,制成親水性乳膏劑,每次取15g,涂在敷料表面(10emXlOcm),貼于腹部右肋緣鎖骨中線處。結果:經用乳膏劑貼敷后2小時內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者44例,有效率為76%。并認為經皮給藥的主要優點是避免了藥物和胃腸道相互影響和干擾;繞過肝臟、胃腸道的“首過效應”,從而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降低用藥劑量,減少給藥次數,減輕毒副作用[中華消化雜志1997;17(3):141]。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