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

◎方 名:四逆湯(袪寒之劑)
總 結:陰證厥逆
編 號:002
組 成:炙甘草、干姜、附子
主 治:(1)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谷,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里寒外熱。
(3)或干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加 減:1.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2.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
3.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
4.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九莖以通陽。
5.嘔吐:加生姜二兩以散逆氣。
歸 經:此足少陰之藥也(腎)
方 義:(1)寒淫于內,治以甘熱,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2)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姜、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大棗,名朮附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及中寒發厥心痛。
(2)本方除甘草,名干姜附子湯,治下后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無大熱者。又治中寒厥逆,眩仆無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3)姜附湯加當歸、肉桂,入蜜和服,名姜附歸桂湯。再加人參、甘草,名姜附歸桂參甘湯。加姜煎。
(4)本方除甘草,加四莖,名白通湯。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 湯。
(5)本方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復利,利止亡血。再加茯苓六兩,名茯苓四逆湯,治汗下后病不解而煩躁。
(6)本方除干姜,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 故也。
(7)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兩、干姜二兩,名甘草干姜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 數,心煩,微惡寒,腳孿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與此湯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芍藥、甘草各四兩。
(8)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厥陰少陰腹痛。
(9)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男婦寒疝,臍下冷,引腰胯而痛。
(10)本方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11)本方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
(12)本方加官桂、良姜、半夏,名漿水散,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急病。
煎服法:冷服
來 源:仲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