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

◎方 名:小柴胡湯(和解之劑)
總 結:半表半里
編 號:001
組 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甘草、大棗
主 治:1.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后余熱不解。
3.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4.亦治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脈細者,為陽微結。
加 減:(1)嘔逆加生姜、陳皮。
(2)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
(5)嗽去參、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虛煩加竹葉、粳米。
(7)齒燥無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蔞、貝母。
(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10)下痞,去大棗、加牡蠣。
(11)下痛,加青皮、芍藥。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13)本經頭痛加川芎。
(14)發黃加茵陳。
歸 經:足少陽藥
方 義:(1)膽為清凈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里,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
(2)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
。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
,
使邪不得復傳入里為佐。邪在半里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
以和營衛為使也。
變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
痛,
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5)本方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
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
,
身重不可轉側。
(6)本方去半夏、人參、姜、棗,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蠣,
名柴胡桂枝干姜湯,治傷寒汗下后,胸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
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亦治瘧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
瘧。
(8)本方去柴胡、黃芩,加厚樸,名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治發汗后腹脹滿者。
(9)本方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治肌熱蒸熱積熱, 汗后余熱,脈洪實弦數。亦治瘧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柴胡羌活湯,治瘟疫少陽證。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
(15)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來 源:仲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