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方 名:桂枝湯(發表之劑)
總 結:風傷,解肌
編 號:002
組 成:桂枝、白芍、大棗、生姜、甘草
主 治:1.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干嘔。
2.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末解也,可發汗。
歸 經:足太陽藥也。
方 義:(1)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 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
(2)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
(3)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泄陰氣也。
姜辛溫能散,棗甘溫能和,此不專于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者也。
(4)麻黃湯專于發散,故不用姜、棗,而津液得通矣。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名疏邪實表湯治同。
(2)本方去芍藥、生姜,名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
(3)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
(4)本方去芍藥,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
(5)本方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治傷寒汗后身痛,脈來沉遲。
(6)本方減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7)本方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治表證誤下,大實痛者。
(8)本方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
(9)本方加厚樸、杏仁,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末解也。
(10)本方芍藥、生姜,加茯苓,名桂枝甘草大棗湯,甘瀾水煎,治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
(11)本方合麻黃湯,名桂麻各半湯,治太陽證如瘧狀,熱多寒少。
(12)本方二分合麻黃湯一分,名桂枝二麻黃一湯,治太陽病已大汗,形如瘧,日再發。
(13)本方二分合越婢一分,名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14)本方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除飴糖,名桂
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痛身重,腰上有汗,腰下無汗,小便不利。
(15)小建中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后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
若崩傷不止,加地黃、阿膠。
(16)本方除甘草,加黃耆三兩,名桂枝五物湯,治血痹。
(17)本方加栝蔞根,名栝蔞桂枝湯,治太陽證備,身強幾幾,脈反沉遲,此為痙。
(18)本方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19)本方加葛根、麻黃,名葛根湯。
煎服法:熱服,須臾啜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后服。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來 源:仲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