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
中醫古籍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2-12-31 20:27:39

靈樞經曰 目中赤痛,從內 始,取之陰蹺。(交信穴也)
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 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李瀕湖曰∶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后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后橫文中,針三分。陰蹺取交信穴,見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
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
又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熱厥取足太陽、少陽。
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
靈樞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
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荊,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